曹操墓"假"篆字有据可查 凭此推断造假并不严谨

    近来被争论得热火朝天的曹操墓“造假事件”吸引不少扬州市民也参与到了其中,有热衷于古籍研究的扬州市民昨天致电表示,在曹操墓争辩中,被认为最有力的造假证据为:鲁潜墓志中,“岁”、“年”、“武”等字的篆隶字体被疑与年代不符。但经市民查找古籍发现,在鲁潜墓志中出现的这几个字的写法均有据可查,因此,凭此推断曹操墓造假并不严谨。

    篆书不符成曹操墓造假证据

    根据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23日刊文,江苏省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路平认为,佐证安阳曹操墓为真的《鲁潜墓志》系伪造。他说安阳曹操墓含“魏武王”字样的几块石牌与《鲁潜墓志》中的“武”字都用了“山”字,此外,包括“年”和“岁”字,也都不符合当时篆隶的写法。因此,认为存在造假。

    李路平认为,古代隶书从篆书演变而来,“武”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止戈为武”,隶书“武”下面必为“止”,从篆书到隶书他考释了东晋前七十多个“武”字均如此,字体风格可变但文字构成“止戈为武”不变,但《鲁潜墓志》中“武”字下面竟写成了“山”,另一写成了“之”,止下一横出头太长八分书为“之”。两个“武”写法均为错字,遍查几十种篆隶无此一例。所以,李路平认为《鲁潜墓志》肯定不是后赵建武十一年所书写,因为造假者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他推断曹操墓是“埋地雷”的结果。

    市民举证曹墓字体有据可查

    田桂棠老先生出示了他考证的结果。老人参考了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3月印订的,由明代闵齐伋辑著,清代人毕弘述篆订的《订正六书通》。李路平质疑的“岁”字上应为“止”,而不是“山”字头,但根据《订正六书通》记载,在汉代王莽篡政时期的“新莽量铭”中,有上为“山”字头的“岁”字写法,与曹墓出土文字完全一样。而最被怀疑的“武”字,按照李路平的说法也没有“山”字底,但根据《订正六书通》,有62个“武”字的篆书,且在“广武将军章”中,便有“山”字底,与曹操墓中鲁潜墓志上的“武”字完全一样。由此可以推断,以字体不符作为曹操墓造假的证据,是站不住脚的。

    田桂棠老先生表示,他之所以提出这一证据,并非“挺曹”,而是站在学术探讨的角度,中立地看待这个问题。“我本人并没有看过曹墓碑石,所以没有发言权,只是希望学术探讨百家争鸣,大家都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一定要本着科学求真的态度。”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