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民博会”启幕 昆明土陶艺术再现古滇青铜文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滇青铜时代土陶作品“猎头”。 余结红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仿古铜《司马光砸缸》


  2010年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民博会”),今日在国际会展中心新馆启幕。相比上两届,今年“民博会”将会更具国际化、规模化、特色化。


  为倾力打造“泛亚合作”品牌、提升昆明城市国际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市政府建议下,组委会决定从本届开始,将“2010昆明(中国)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物艺术品暨旅游文化商品博览会”,正式更名为“2010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云南省文产办副主任范建华介绍,“民博会”名称的更换,不仅体现名称上的简化性、简洁性、概念的集中性、概括性,更体现出这个文化展会在地位上的重要性和在功能上的辐射性,体现出这个文化展会对于促进云南“两强一堡”建设,促进省会城市昆明提升国际开放水平和文化品质层次的重要作用。以后昆明"民博会"将沿着专业话、特色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举办下去。


  本届“民博会”,是继2008、2009年“民博会”成功举办之后又一次特色文化产业盛会。今年“民博会”展览面积达10000平米,其中标准展销摊位400多个、参展企业和个人500余家,文物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5000平方米。


  昆明市展区由盘龙区文产办承办。据负责人马天尧介绍,昆明市参展内容主要包括大型土陶系列作品《穿越历史的永恒丰碑-古滇青铜时代》、大型烙画作品《昆明故城印象》、大型面塑系列作品《老昆明市井风情》。土陶反映了古滇青铜文化、烙画反映了老昆明的建筑文化、面塑反映了老昆明的市井文化,通过三大板块再现“文化昆明”。


  云南是我国古代青铜文明起源地之一,土陶作品创作人王仲德介绍,用土陶来描述古滇青铜时代的生活风貌,对于深度发掘“文化昆明”有着重大的意义。制作中大多采用捏塑的技术。一件件图腾、祭柱、居栏杆、斗牛、羽人、巫舞土陶,构建了一幅幅古滇青铜时代的生活场景。透过土陶似乎隐约听到了穿越历史的喘息和咚咚的铜鼓声响,也再现了古滇青铜时代的文化艺术、生产技术以及多元文化在滇池地区的强盛和兴旺。


  除三大主题展区外,昆明市展区还将组织民族民间工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400多件作品进行展出,作品涉及彩扎、微雕、微刻、土陶、传统剪纸、剪影、面塑、糖画、草编、刺绣、挑花工艺等 。展会期间,50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工艺师现场展示绝技绝活。此外,备受关注的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四届“工美杯”精品评选活动也将如期进行,届时将对我省100多名工艺美术大师的300多件作品进行评选。展会期间,广大市民可参与猜谜赢文物艺术品活动,每天由云南文物总店提供的近50件文物等你拿。除拿奖外,每天均有云南最原生态民族歌舞表演等你观赏。


  精彩看点▲▲▲


  600件文物大拍卖


  与前两届相比,本届“民博会”一大亮点是东南亚回流文物拍卖会、西南5省文物总店展销会。29日云南典藏2010东南亚回流文物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将有书画、油画、瓷器、玉器、牙雕、佛像、犀角杯等近600件拍品大规模拍卖。展会期间,云南省文物总店将展示部分各时代的瓷器珍品,难得一见的精品“元龙泉梅子青兽足炉”、“清乾隆剔彩群仙祝寿圆盒”也将展示于众。另外前来参展的四川省文物总店、广西壮族自治州文物商店、重庆市文物商店、贵阳市文物商店等也会有一些镇店之宝让云南藏家大饱眼福。


  除了拍卖,国际会展中心新馆1号、2号馆展览内容包括:文物艺术品、民间收藏类;雕刻雕塑类;编织刺绣类;服饰、染织服装类;民间陶瓷暨茶文化类;民族民间器乐类;旅游纪念品、礼品类;奇石玉器类;仿古家具类;玻璃制品类;新型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共12个门类。记者余结红


  世界第四大“狗头金”


  堪称宝中宝


  世界第四、中国第一,重达140多公斤的一块“狗头金”,也将成为本届盛会的亮点。


  省收藏家协会李德昆会长介绍,这次在昆明展出的“狗头金”为世界第四、中国第一,当今世界上最大和第二大的“狗头金”在美国,第三大的在澳大利亚。 “狗头金”是天然产出的,质地不纯的,颗粒大而形态不规则的块金,在世界上分布稀少,由于黄金价值本就昂贵,故“狗头金”更被视为宝中之宝。在人类采金史上,我国也是发现“狗头金”较多的国家之一。从已发现的“狗头金”来看,一般有金包石、石包金、金包水三种型态。不管在标本界还是收藏界,这种自然金的估价都极高。


  此外,省收藏家协会还组织了自然奇异钨块、巨型海百合化石、绿柱石与白柱石共生块、明清家具、柴窑瓷、高古瓷等精彩亮点。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由该协会征集的数千件文玩艺术品,将在民博会摆开淘宝地摊“龙门阵”,等待市民来捡摊。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