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写的《在太行山上》 朱老总随身携带学唱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

    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这是曾经响彻中华大地并传唱至今的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这首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的著名歌曲,曾经激励和鼓舞着千万中华儿女,与日寇进行着殊死抗争。而为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首歌的词作者桂涛声,就是云南人。

    桂涛声于1901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出生于曲靖沾益县菱角乡卡郎村,回族。原名桂翘然。“涛声”是他读书后自己取的笔名,“桂涛声”一名使他后来声名远扬。

    桂涛声15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初中。由于他学习刻苦,又有音体美的特长,在该校仅读了4年,即于1923年8月破格考入昆明云南省立美术专科学校。桂涛声在昆明读书期间,深受反帝爱国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为反抗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桂涛声积极投入学潮。因此被校方告发他是“赤化分子”,政府下令通缉捉拿未遂,便于1926年开除桂涛声学籍。

     1928年5月,桂涛声在湖南郴州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安排他在国民党军营进行秘密策反工作。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桂涛声与柳堤、周巍峙,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的带领下,于8月21日奔赴山西,进行抗日宣传。

     9月3日,桂涛声跟随李公朴先生在山西省太原市见到了周恩来和彭雪枫。周恩来向桂涛声谈到了正在组建“国民革命军战争总动员委员会”的事,桂涛声便以“战总会”宣传部工作人员名义,参加牺盟会的民众干部训练班。按照党的指示,桂涛声任“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一支队”政治代表,并上了太行山投入抗战。

    冼星海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达郑州后,得知他的学生洪荒在太行山陵川的消息,又听到“怒吼歌咏队”也在那里,冼星海随即上了太行山。冼星海到达太行山的陵川后,见到了分别两年的洪荒。更让冼星海感到意外的是,竟然见到了以前的老朋友桂涛声。这两个著名的歌词和歌曲作者相聚在太行山上,是时代造就的机缘,也是历史的巧合。

    桂涛声在太行山的日子里,被高昂的抗战情景和太行山抗日军民母送子、妻送郎,踊跃报名参军打日寇的事迹和火热感人场面感动,就充满激情创作了极其富有鼓动性、战斗性的诗歌——《在太行山上》。

    桂涛声将满怀激情所创作的《在太行山上》,交给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用一夜时间为《在太行山上》谱曲后,很快被广泛传唱,成为当时流传很广的抗战歌曲。

    有一次,朱德总司令听到这首歌后,亲自抄录了《在太行山上》的歌词,随身携带学唱,并要求全军学唱《在太行山上》。气吞山河的八年抗战,到处都能听到这首抒情、雄壮、鼓舞人心的歌曲,终使《在太行山上》成为脍炙人口的抗战经典歌曲。

    桂涛声创作的《在太行山上》歌词,使他名声大振。从1950年至1977年,桂涛声一直兼任上海市音乐协会副主席,为党的文艺工作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82年12月16日,桂涛声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1岁。

    (作者单位:曲靖市文物管理所)

    ■云南故事

    

    

(责任编辑:单晓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