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广纳专家建议加强孔庙国子监保护利用

   为更好保护和利用孔庙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十三经碑林石刻”,充分发挥其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日前,市委市政府邀请多位专家实地考察座谈碑林保护利用工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蔡赴朝出席考察座谈。

  座谈会上,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汇报了孔庙国子监“进士题名碑”、“十三经碑林石刻”的保护和利用工程。“进士题名碑”共有198通,其中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记载了51246名进士的姓名和籍贯等。正在研讨的保护利用工程,将对题名碑按年按科调整排列,依现存场地建造环保古典式长廊,使其方便观众观赏,防止或减缓石碑侵蚀风化。

  “十三经碑林石刻”现有儒家经典“十三经”刻石189通,刻于清乾隆56年(1791年),是我国唯一完整的十三经石刻。相关保护工程拟分三部分实施:一是“十三经”碑林展示馆建设利用,即拆除现有罩棚,采用现代新材料和技术,建设恒温、恒湿、声控冷光源封闭展示环境,可排水、通风;二是对展区239通(包括帝王训喻碑)石碑石刻进行科学维护;三是在碑林的南北两端,采用电子播放和触摸显示屏的方式,实现所有碑文的数字化,方便观众查阅学习。目前,此设计方案进入专家论证报评审阶段。

  与会的谢辰生、徐萍芳、王丹华、赵其昌、吴梦麟等国内资深文物保护和考古专家一致认为,“进士题名碑”、“十三经碑林石刻”具有重要民族文化内涵,保护利用工程非常及时,也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他们积极主张改善碑刻的外部环境,加强对碑刻本身的保护,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提高展陈水平和效果,并提出诸多具体建议。

  蔡赴朝指出,市委市政府对古都风貌和历史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在对“进士题名碑”、“十三经碑林石刻”的保护利用工程上,政府与专家在科学论证、审慎行事、最小干预、改善环境、方便展览等方面达成高度共识。他还表示,在改善碑刻保护环境之后,还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媒体,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向观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

  

(责任编辑:小青)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