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珍贵文物浸泡淤泥中
■在安徽六安王汉墓内,泥沙、石材随处堆积■供图/新华社
昔日高铁为六安王汉墓“让道” 如今汉墓保护工程却“烂尾”———
作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安徽六安王汉墓堪比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备受海内外关注,高铁项目建设也为保护区文物“让道”。但时隔三年多,耗费4000万元绕道的高铁早已通车,而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却停滞不前,成了“烂尾”工程。不仅当初计划修建的博物馆成为画饼,而且大量珍贵文物仍浸泡在霉变的淤泥堆中不知归处。
据安徽省文物部门介绍,在2006年合肥至武汉高速铁路建设中,安徽省考古队在六安市双墩村发现并列两座西汉大墓。随后考古人员对双墩一号汉墓抢救性发掘,出土漆木器、铜器、玉器等文物数百件。经考证,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诸侯王刘庆。2008年,经多方磋商,六安王汉墓实行原址保护,高速铁路工程为此向南改道107米。
记者驱车来到双墩村文物保护现场,进入大棚,锈迹斑斑的骨架罩在未提取的“黄肠题凑”墓室上。“题凑”的外表虽然包裹了海绵和塑料薄膜作为保护,却仍浸泡在坑底堆积霉变的淤泥中。从塑料薄膜的缝隙处,能看到粗大的“题凑”木料已明显变干、褪色、开裂。
作为当时双墩一号汉墓考古发掘的领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汪景辉说,保护工程之所以进展缓慢,首先是因为王陵墓地的保护规划编制迟迟未能出台,耽误了整个工程后续进度。另一个原因是财力不足。六安市文物管理局局长胡援说,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和省市级财政总计投入的保护经费仅有300万元左右,这些经费只能用来开展基础性应急保护工作。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就是个‘烫手山芋’。”六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黄道甫表示,当初就“不该原址保护”。
谈到如何补救六安王陵保护区的建设,胡援认为除了地方财政支持外,应寻求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据悉,目前六安市文物局正积极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望能跻身国家大遗址工程,获得经费支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