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珍贵文物浸泡淤泥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安徽六安王汉墓内,泥沙、石材随处堆积■供图/新华社


  昔日高铁为六安王汉墓“让道” 如今汉墓保护工程却“烂尾”———


  作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安徽六安王汉墓堪比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备受海内外关注,高铁项目建设也为保护区文物“让道”。但时隔三年多,耗费4000万元绕道的高铁早已通车,而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却停滞不前,成了“烂尾”工程。不仅当初计划修建的博物馆成为画饼,而且大量珍贵文物仍浸泡在霉变的淤泥堆中不知归处。


  据安徽省文物部门介绍,在2006年合肥至武汉高速铁路建设中,安徽省考古队在六安市双墩村发现并列两座西汉大墓。随后考古人员对双墩一号汉墓抢救性发掘,出土漆木器、铜器、玉器等文物数百件。经考证,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诸侯王刘庆。2008年,经多方磋商,六安王汉墓实行原址保护,高速铁路工程为此向南改道107米。


  记者驱车来到双墩村文物保护现场,进入大棚,锈迹斑斑的骨架罩在未提取的“黄肠题凑”墓室上。“题凑”的外表虽然包裹了海绵和塑料薄膜作为保护,却仍浸泡在坑底堆积霉变的淤泥中。从塑料薄膜的缝隙处,能看到粗大的“题凑”木料已明显变干、褪色、开裂。


  作为当时双墩一号汉墓考古发掘的领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汪景辉说,保护工程之所以进展缓慢,首先是因为王陵墓地的保护规划编制迟迟未能出台,耽误了整个工程后续进度。另一个原因是财力不足。六安市文物管理局局长胡援说,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和省市级财政总计投入的保护经费仅有300万元左右,这些经费只能用来开展基础性应急保护工作。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就是个‘烫手山芋’。”六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黄道甫表示,当初就“不该原址保护”。


  谈到如何补救六安王陵保护区的建设,胡援认为除了地方财政支持外,应寻求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据悉,目前六安市文物局正积极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望能跻身国家大遗址工程,获得经费支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