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巨资申遗值不值?曲解本意未必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鲜热辣的世界遗产——“中国丹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地之中”游人如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巨资申遗值不值?各方颇多争议。(CFP供图)

前不久,“中国丹霞”地貌群和“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正式入选2010年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令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达到40个。据本报此前报道,“中国丹霞”申遗大约花了十几个亿,参与申遗专家认为这钱花得值。但记者近日就此事采访业内专家和游客时却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专家更尖锐指出,虽然申遗本身是件好事,但如果只是纠结于计算“申遗值不值”的“经济账”,必将歪曲甚至泯灭了申遗原是为保护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本意,而国内过度热衷申遗的现象也必将导致遗产价值的贬值。

热点争论值不值

谁认为“值”?政府、专家、景区

谁在说不值?老百姓

从“中国丹霞”项目申遗的十几个亿花费中,我们看到了申遗是需要花大价钱的。但花了大钱成功申遗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如晋祠申遗花了1亿多元不成功还要继续投入再申遗的项目。申遗费时费力费钱,到底谁会认为值?

政府和经营者:值

原因:拉动GDP

实际上,申遗是一场利益的博弈。在资深旅游专家陈旭军看来,政府、专家、经营者、游客对于“值不值”都各有说法。对政府和经营者来说,申遗是值得的,因为它将可能对政府GDP有所贡献,之前已有成功的例子,例如“平遥古城1997年申遗成功,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0.96%增长到2008年的13.91%,旅游综合收入也从12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亿元”,因此旅游带动GDP的神话一直在蔓延,被一些地方政府、经营者视为脱贫良方,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像此次丹霞申遗的牵头者湖南崀山所处的新宁县,虽然2008年该县财政收入刚刚突破2亿,但为这次申遗就敢砸出4个多亿。陈旭军认为:“花钱值不值还要横向比较,看看国外为申遗花多少钱,这些钱用得合理与否,不能只是花钱将表面功夫做好糊弄评委,还要长期观察是否有质的变化。”

老百姓:不一定值

原因:申遗变味

广东旅游文化协会副会长武旭峰表示,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则又是另一种视角,举个例子:“韶关300多万人口,这次申遗平均每人要花100多元,对于一个还要靠领扶贫基金过活的贫困地区来说,申遗成功后还过大地划定一块区域进行保护,老百姓不能在此开发劳作,这对他们是有欠公平的。”

记者就此事也询问了几位驴友的意见,驴友小云的想法很有代表性:“本来申遗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遗产价值,但现在似乎变味了,申遗花的是我们纳税人的钱,一申遗成功还立马想涨价,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事情当然我们会觉得很不值。”

学者:钱花在资源保护上就值

不过,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系主任张朝枝则认为申遗本身是没有原罪的,但首先要理清申遗所花的钱到哪里去了,就好比说广州亚运会到底花了多少钱,实际上很多是用在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上了,这些费用其实不能完全算在申遗费用的头上。

“不管申遗花了多少钱,只要是花在资源保护上,不要过分功利,老百姓就会支持。”张朝枝如是说。

深度剖析

申遗热深层原因

原意:保护自然文化

曲解:把世遗当摇钱树

对于国内的“申遗热”,武旭峰向记者表示自己“感慨良多”:“现在有些参与申遗的人可能把本意理解错了。申遗是为什么,从遗产组织和申遗的初衷来说,是担负起保护文化和自然瑰宝的责任。但现在一些旅游专家和旅游管理部门却把它当作一种买卖,这实在是歪曲了本意。”

的确,现在名义上保护,实际上是潜藏着巨大经济利益动机的申遗举动不在少数,这也导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几年明显收紧了申报程序,不仅对遗产评审条件越来越严格,还明确规定一个国家每年只能分别申报一个自然和文化遗产项目。对此,陈旭军觉得很痛心:“如果自然文化遗产非得依靠申遗的手段才能保护那就太可悲了,这也反映了国人往常对自然文化不爱惜的态度,现在是重视了,却把世遗当作摇钱树。”这也反映出当下国情喜欢算经济账、金钱账,精神文化账却不重视,这也是社会怪现象的一种体现。

深层原因是体制格局

申遗资金压力逼迫景区涨价

深究申遗热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体制格局决定的。据张朝枝分析,在文化自然的保护上,目前政府的投入是相当有限的。“申遗过程会导致利益恶性循环,没有中央补助,地方政府要承受经费压力,压力将分摊到景区,景区有了资金压力,于是动用门票上涨等手段。”

武旭峰则认为,既然是人类的遗产,就要还给人民,不能因为戴了高帽就圈地收费,或者拿着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和老天爷留下的自然遗产不断加价,长此以往老百姓必定对景区失去信心。

申遗之后效果反思

弊:申遗想立收成本想法太幼稚

因为申遗需要成本,所以就要计算“成本回报”。在采访中,专家都不十分看好申遗对景区立刻带来的井喷作用。张朝枝曾对此课题作统计,中国有40个遗产项目,有65处世界遗产地,申遗真正成功拉动旅游效果达到预期的不到40%,像平遥古城迅速拉动GDP效果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

陈旭军举了开平碉楼的例子作佐证:开平碉楼申遗成功后并没有带来游客井喷,源于申遗后交通一样不完善,没有整合成一个大品牌和有力的旅游产品,缺乏新意。

另据了解,同样是世界遗产,去年申报成功的喀斯特地貌如果算上经济账,今年远远没还清。如果还以为戴了世遗的帽子游客就会蜂拥而至,那么就太低估游客的智慧了。

利:督促保护聚焦世界眼光

看得出,多数专家仍对申遗的效果抱以希望。首先,申遗是一件世界瞩目的大事,能起到宣传效果。张朝枝以北京奥运和即将举办的亚运会做比较:“举办奥运会、亚运会并不是为了赚钱,关键是吸引全世界的眼光。申遗不管动机是什么,但至少结果是对遗产的保护比以前受重视了。中国遗产的核心价值被西方专家认可,相当于做一次全球性的广告。”

其次,“世界遗产”这顶帽子能对项目本身带来约束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定期监控世界遗产的状态,一旦发现不符合申遗原意的现象,便会勒令整改甚至取消其世界遗产的称号。据了解,张家界以及丽江都因为过度开发危及生存状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勒令整改。

还有专家则希望通过对申遗的关注让世界看到更多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武旭峰认为,只要能挖掘景区背后的文化内涵,就能体现出遗产的宝贵,不一定非要到联合国去申请这些名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是好的,就会发光。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