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保护办:遗址建设有90%以上搬迁户支持

  10月1日,举世瞩目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将盛大开园,针对市民、特别是网友的各种疑问,大明宫保护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一一解答。

  1问:为什么要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答:大明宫遗址是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之一,是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宫殿遗址,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我国“十一五”大遗址保护的重点工程,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西安城市的发展,这片区域由于距城中心区较近,遗址已被现代城市叠加,形成大面积的城市棚户区,群众生活质量低、治安差,遗址保护更是面临严重威胁。为了保护遗址、传承文明,彻底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良性互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古迹遗址保护中心(ICMOS)等国际组织及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才有了这项宏伟的文化工程。

  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的和谐共生”这一世界性命题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2问:历时三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即将盛大开园,你们在规划设计和文物保护方面秉承怎样的理念?

  答: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文化工程,设计中既要解决大遗址保护展示等多种难题,又必须满足“丝绸之路”申遗的要求,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启动之初,我们根据“文物遗址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基本建设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理念和大遗址保护“从传统的专业性保护到社会性保护、从单一的行业性保护到政府性保护、从被动的限制性保护到主动的引导性保护”的思路,本着体现文物及其环境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的和谐共生。

  3问: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留存至今的遗址主要有哪些?截至开园,大明宫遗址考古工作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已经对大明宫遗址进行了大量发掘研究,但考古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遗址公园内已确认的遗址主要有丹凤门、重玄门、玄武门等宫门宫墙遗址,以及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徳殿、三清殿、大福殿、望仙台、御道、太液池等宫殿建筑遗址,以这些遗址为基础清晰地构成了大明宫遗址的皇宫建筑结构。目前共完成考古普探面积280万平米,重点勘探20余万平米,考古试掘2.5万平米,取得考古成果近20项,并且引入城市坐标测绘,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4问:大明宫遗址保护项目对外宣传说是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的东方龙头,请问大明宫对申遗成功有多大把握?

  答:东方大(土)遗址保护与展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文物保护的一个新课题,大明宫遗址区的保护与展示,是我国在大(土)遗址保护领域的一个探索。东方大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标准,还处在不断修订和完善当中。但是申遗成功是我们的目标,2008至2010年,大明宫保护办也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巨大的努力,在规划设计之初就邀请世界古迹遗址保护中心(ICMOS)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参与论证,所有的建设工作,都严格在世界古迹遗址保护中心(ICMOS)和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进行,力争申遗成功。

  大明宫遗址申遗成功,有助于提升西安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民心工程,对于改善西安“道北”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5问: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实施保护展示工程,会不会对遗址本体造成破坏?遗址公园开放后,大量游客参观,会不会对遗址造成破坏?

  答:不会对遗址本体有任何破坏。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出发点就是要保护遗址、传承文明。因此,我们所有的建设都是在经过认真考古勘探之后,确定没有遗址、遗迹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规划设计之初,就经过专家论证,确保不会对遗址本体造成破坏。有损遗址的设计方案,即使再好,我们也不会采纳,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以丹凤门为例,我们采用轻钢结构,在原遗址上加了一个保护罩,轻钢结构基点距离遗址还有一段距离,确保遗址不受到破坏。

  我们对遗址保护做了充分的论证,未搬迁前每天有10万人在遗址上生活和工作,相当于每年3700万人次的游览压力。开园后,我们预计的年付费游客总量200万人次,平均每天也就5000人次。此外,我们还通过收费来调节客流,不会对遗址造成破坏。

(责任编辑:李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