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价拍品茅台酒之四:为什么说茅台酒的天时工艺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活化石”?
【成因探秘】千年工艺道法自然
近代工业文明如同一个动力巨大的引擎,将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人们在充满自豪的蓦然回首间,却不经意地发现,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村庄、我们的生活行为,正如一条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趋于标准化、同一化。
越来越多的趋同,让我们开始关注并重新重视历史中那曾经各具地方特色却渐行渐远的物质形态:物种、文化、工艺等等。
近年,当酿酒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用“活化石”一词来定义茅台酒酿造工艺时,仿佛一扇掩藏在历史尘埃深处的大门,被轰然打开。门的后面,是被工业时代遗忘的自然之本,记载着我们的过去与传统,也有可能是将来。
这无疑是一股自然而神秘的力量。
延续了千年百年,至今为人类奉献着甘霖般的美酒。
那便是茅台酒的天时工艺。
何谓天时工艺,即完全遵循自然节令而行的酿造程序。
茅台酒正是以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但见窗前花开花落,哪管天上云卷云舒。
茅台酒的老熟是以年计的,就如压在五指山下的美猴王只知桃子成熟了7回,却也无从知道外面的世界早已纷繁复杂。
在茅台镇上的茅台酒厂,每年的重阳节就是又一年生产的开始。重阳下沙,,酿酒工人们开始准备第一批烤酒的沙(磨碎后的红高粱称为沙),磨沙、润沙、拌曲、蒸煮、摊凉、翻造、堆积、发酵……
直到当年的腊月间,第一轮次的酒才开始陆续生产出来,酒师们把它叫做头酒,这种酒辛辣而浓烈。
后面烤的三、四轮次酒,口感最好、最香醇,茅台酒主体香型——酱香型的酒体就主要出自这两个轮次。
每烤完一次酒,酒醅都要被送回原来的酒窖封存起来,再次发酵,等待下一轮次烤酒。如此循环往复,直到第二年的8月,取完7个轮次的酒,一年的烤酒工作才告结束。
封窖期,酒醅被窖泥掩埋在一片黑暗中,与微生物充分结合反应,孕育茅台酒多达1200多种香气香味物质的前驱物质。不同节令,厚厚的封泥上,时见各色菌斑,抑或窖池中沸腾的热气穿过封泥,在表皮上形成晶莹的水珠,带出窖池内正孕育的优雅酒香。
而每年夏天来临的时候,为烤酒做准备的另一个工艺环节却才刚刚开始,那就是颇具神秘色彩的端午踩曲。
曲为酒之骨,那充满阳刚的茅台酒的酒骨,却是女人用柔力一脚一脚踩出来的。
这其中顺应天地的阴阳调和,千百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参悟到的?
我们无从知道答案,却知道茅台酒已经这样生产了一年又一年。
伏天里,女人把被磨碎的小麦等原材料装到一个方形模具里,然后开始用脚的巧力踩,直到踩成呈龟背型的曲块,才算完成了第一步。
踩好的曲块被拿去发酵,仅以稻草为辅料,让曲块充分接触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繁殖和发酵。
40天以后,曲块出仓。通常情况是黄曲、黑曲、白曲各占一定比例,而只有呈金黄色或者棕黄色的黄曲,曲香浓郁,具有典型的茅台酒大曲风格。
《酒史》有载:“得自然之曲者,乃称第一品”。
之后,还要堆积存放6个月时间,才能真正成为用于茅台酒酿造的曲母。
季克良把茅台酒的天时工艺总结为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活化石”,他说,从茅台酒的酿造环节,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千百年来,赤水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劳作情形。
端午踩曲——端午后田里的麦子成熟了,开始收获,多余粮食拿来制曲,体现了农业社会的特点。
重阳下沙——本地高粱开始成熟收割,多余红高粱拿来酿造酒,这同样也是农业社会的特点。
两次投料,时隔一月。因为山下高粱成熟收割时,山上高粱因海拔高度造成的气候差异还没有成熟。一个月后,山上高粱成熟,再进行二次投料。
所以,茅台酒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