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平:收藏散落民间的珍宝,是我活着的理由
“收藏散落民间的珍宝,再现那段被淹没的历史是我活着的理由”,陈纪平这样表达了他对文物收藏的执着。海外取经学艺,归国收藏散落民间的珍宝,潜心研究那段被淹没的历史。十多年来,陈纪平追逐着自己的收藏梦想,在收藏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平凡的足迹。
梦起巴黎
上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外淘金的浪潮在温州兴起,精明能干的陈纪平放弃了稳定的医务工作来到法国,开始了自己的寻梦之旅。一个偶然的机会,收藏界的台湾朋友带着陈纪平到巴黎拍卖行参观。那里汇集着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文物,其中有不少流失国外的中国文物珍品。看到中国的文物一件件流落到外国人的手里,陈纪平被深深的刺痛了,收藏中国文物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萌发。可此时的陈纪平没有任何收藏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给自己充电成了他巴黎生活的全部。
“扎”书店、“泡”拍卖行、逛巴黎的跳蚤市场,回首那段往事,一向沉稳的陈纪平总会流露出几分激动。在巴黎的8年,拍卖行成了陈纪平每天必去的“学堂”。认真辨别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向各国文物专家取经,学习国外拍卖行的运作模式,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沉淀使陈纪平锻炼出一双异常敏锐的专业眼光。例如对瓷器的鉴定,陈纪平不仅能从胎质、釉面、器型等方面作出常规理性的判断,还能从绘画风格、纹饰特征、内在气韵等方面作艺术鉴赏。他熟知各个朝代器物的特征,又善于把瓷器、玉器、书画等多方面的知识融入到文物鉴定中。8年的艰辛求学,陈纪平由门外汉成为了一名文物鉴赏专家。
归国创业
1997年,带着几箱从巴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藏品以及8年积累换来的真知灼见,陈纪平回国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拨动了他的前沿意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城乡建设的开发,大批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必将重现天日,大量文物也会随之散落民间。陈纪平感到自己的收藏事业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于是,陈纪平创办了温州博古斋,迈出了归国创业的第一步。此时的中国收藏市场鱼龙混杂,陈规旧俗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阻力。
当时中国收藏界普遍认为“成化无大器”,凡落款为“大明成化”的器物必被视为赝品。陈纪平查阅相关资料,并对古玩市场调研后发现,明成化时期仍有大量珍贵的瓷器。于是,他花重金收藏了这个时期的大量瓷器。多年后,相关专家通过对这些藏品器物釉面、青花回青料、色彩等方面的鉴定,认定了这些藏品的价值。元青花瓷在国际收藏界十分名贵,但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民间没有元青花,陈纪平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在一片喊假声中,他凭借着一双慧眼从民间收集到了不少元青花,其中包括经李知宴、孙学海等著名专家鉴定并认可的釉里红凤鸟花卉纹带盖梅瓶、釉里红瑞兽云凤纹四系扁瓶等价值连城的文物。
于是陈纪平成了传奇的“捡漏”收藏家。2005年8月,“温州博古斋金镶玉、金镶瓷鉴赏暨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来自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国家权威机构的14名专家鉴赏了温州博古斋的藏品。国际收藏联合会会长李劲松观看藏品后,表示“十分震撼”,并当场代表国际收藏联合会授予陈纪平“国际收藏家”的荣誉称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孙学海仔细查阅资料后亲自给陈纪平打电话,肯定了这些藏品的价值。同年,陈纪平带着一件“辽代鎏金银套装定窑梅瓶”亮相中央电视台的《鉴宝》栏目。这件从民间低价“淘”来的藏品在节目中经专家团鉴定后,给出了200万元的高价。此后,民间传奇收藏家陈纪平在海内外收藏界名声大噪。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大公报、美国华尔街电讯等20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和转载了陈纪平传奇的收藏故事。
如今,陈纪平已经收藏了一大批从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的艺术性高、研究价值强的藏品。其中既有工艺精湛、选材考究,堪称中国早期文明巅峰之作的金镶玉系列藏品;又有造型独特、纹饰精美,考证为辽代祭祀用器的金包玉系列藏品。这些器物填补了我国收藏史的空白,对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陈纪平所收藏的数百件金包瓷也极具研究价值。经鉴定,这些瓷器主要出自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还有部分为珍贵的宋代影青瓷器。这些藏品与人们熟悉的五大名窑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在瓷器外表以金属纹样装饰。这种金属纹样的工艺手法非常复杂,有剪刻、镂空、模冲、鎏金、錾刻、粘接、大焊等,它们的配套使用让藏品更具观赏力。其图案各具特色,有凤鸟展翅而翔,有双鸿引项而鸣,有双龙戏珠,有百花争春,有寒梅傲雪。时代特征明显,很多藏品为国内各大博物馆所罕见。
为国藏宝
10年的创业之路,陈纪平收获颇丰,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一名收藏家的民族责任。他常讲,一位收藏家的价值不是由藏品的市场价格决定,而是由藏品的历史价值决定。对于艺术价值、研究价值高的藏品,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也不能出手,因为它属于一个民族。
完成藏品的积累阶段后,年过半百的陈纪平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整理研究与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上。当民间收藏热逐渐兴起时,陈纪平创办了温州博古斋网站,以温州博古斋的藏品为例向人们传播文物鉴赏知识。在此期间,陈纪平不但撰写发表了《如何鉴定民间元青花 —— 以温州博古斋藏品为例》、《重现一段淹没了的文明 —— 温州博古斋金镶玉器系列藏品研究》、《深化对宋五大名窑的再认识 —— 温州博古斋五大名窑系列藏品研究》等学术论文,系统总结了多年来的收藏经验。在研究中陈纪平还惊喜地发现,他收藏的金镶玉和金包玉系列藏品之间存在着传承关系,可见这种独特的文化是遵循着一定的脉络演变和发展的。
如今,来温州博古斋参观的各界人士无不被这里精美的藏品所震撼,因为这里的珍宝中蕴含的文化、历史、科技、艺术等价值极其丰富,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人类智慧的结晶,华夏五千年艺术的灵魂。
陈纪平深信,一个民族的复兴是经济、文化的全面复兴。在“珍宝奇观,盛世再现”的大环境下,民间收藏必将越来越繁荣,提高民族保护文物的意识越来越重要。为此,陈纪平打算把温州博古斋作为“观摩教室”,对更多的青少年开放。
珍宝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陈纪平对于这些稀世珍宝背后所蕴藏真理的探求精神。陈纪平认为单凭一己之力终究无法挽救全部散落的历史遗珍,因此他希望以展示、交流、研究、学习等多种途径,使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利国利民的活动中来。在提升民众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通过全民努力,让大量散落民间的珍宝真正得到有效地保护。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