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本报报道洛江双阳街道白叶自然村附近灌木丛中藏着精美石马、石虎,如今它们主人的墓地或许已被找到——
铲车小心翼翼地清理墓室周围的泥土
墓室上面的这个盗洞很深,可以“吞”下铁锹柄。
墓碑已经不见,只剩下墓埕,三合土糖水灰的墓室非常坚固。
几天前,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线双阳匝道,工人在施工时挖到一座三合土糖水灰的古墓。昨日,经市博物馆考古人员鉴定,这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双人合葬墓,具体年代及墓主身份尚不明朗。今天考古队将打开墓室,做全面考古发掘,届时一切将水落石出。
将对古墓进行GPS卫星定位
经过挖掘机的作业,一座长方形的巨大古墓呈现在众人面前。
经过测量,古墓长4.5米,宽2.9米,高2米,坐南朝北,后面就是石虎山。“我们先对外围进行清理,摸清古墓的规模。”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范佳平告诉记者,他们将对古墓做红外线测距,GPS卫星定位,影像资料记录。根据他多年的考古经验来看,这是一座双人合葬墓,墓的规模比较大,说明墓主身份显赫。打开墓室后还需要足够的通风时间,才能安全进入墓室勘察,考古工作人员决定今天上午打开墓室,进行全面性考古发掘。
“墓顶有个盗洞,不排除被盗的可能性。”考古队员吕睿介绍说,从盗洞痕迹来看,古墓应该是早期就被盗了。
里面会有什么样的陪葬品呢?不时有围观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吕睿解释说,就算没有被盗,里面的陪葬品应该也不多,因为明清时期提倡薄葬。
施工挖到“大石头”
细看竟是座古墓
昨日上午,记者接到报料赶到位于洛江区双阳街道南山社区白叶自然村采访。市博物馆考古部的工作人员正带领工人对古墓的外围进行清理。
负责工地施工调度的崔先生告诉记者,4天前,工人用挖掘机挖掘土方时,挖到了一块十分坚硬的“大石头”,本已准备实施爆破,幸好施工队有个工人看出了门道,发现这根本不是大石头,而是一座古墓。
听说挖到了古墓,工地马上停止施工,将情况告知双阳街道办事处、洛江文体局等单位,全力配合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
洛江区文体局副局长陈玲告诉记者,经考古专家现场勘察,确认这是一座明清古墓,但具体年代还需要进一步勘察才能确定,市博物馆正在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为了保护古墓,洛江警方派出民警,24小时轮流值班守护。
这座古墓规模不小
估计墓主身份显赫
这座古墓的地点,记者并不陌生,原先该地点曾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灌木林。2008年11月30日,本报曾刊发过《密林古墓引盗墓贼垂涎》一文,报道了屡有盗墓贼对灌木林中的两对石马、石虎垂涎三尺,本报报道引起文物部门高度重视,雕刻精美的石马、石虎被送往市博物馆妥善保存,但古墓却一直没有找到。当时考古界人士刘志成曾推测,石马、石虎守护的古墓规模不小,墓主非文臣即武将。
陈玲说,前年发现的石马、石虎,应该是这座明清古墓的配套设施,两者相距有几十米,说明古墓的规模宏大。“当地传说墓主是明代的一个布政使,但没有任何的文字资料记载,连姓甚名谁都不清楚,如果墓室内有墓志铭的话,墓主的身份就不难揭开了。”
据当地村民称,上世纪50年代,这一带就传出有座古墓被盗的消息,曾有村民看到水银、墓志铭、墓碑等文物,其中墓碑被村民制成了一方石磨。
这座神秘古墓墓主的身份、历史背景等详情,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