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文化:从汉画像石看神奇的南阳牛
汉代墓葬中为什么会有牛的画像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起源于什么地方?南阳人为什么会祭拜牛王庙?这座城市与牛之间到底有什么渊源?
一天,南阳市考古发掘活动正在进行,很快,在土层中的一块石头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似乎,上面刻有一些花纹。
经过确认,这是一块汉代的画像石,上面是这样的图案:一头雄壮的公牛俯首扬蹄;一名男子赤裸上身,左手抓住公牛睾丸,右手则持环首尖刀,似乎瞬间就要手起刀落。
这是一种古老的风俗还是一种神秘的礼仪?墓葬中雕刻这样的画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一时间,考古专家们揣测不断。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两汉时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出土汉画像石数量最多的区域之一。
在南阳汉代墓葬出土的大量画像石中,除了阉牛图之外,还有大量与牛有关的石刻。比如《斗牛图》、《射牛图》、《牵牛图》等。
在汉代,以石刻画像为装饰的墓葬形式十分盛行。在墓门、墓室以及石棺上,常常会装饰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石刻画像。但是,在墓葬中,能够有资格进入画面的,除了神灵之外,只有墓主人生前最重要的生活瞬间。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牛形象出现在这些墓葬中呢?南阳这座城市,到底与牛有着怎样特殊的渊源呢?
这是位于南阳淅川县的下王岗,据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这里曾经有过非常重大的考古发现。
马增云(南阳市文史学者):“当时这里一共是6个墓葬区,这连着的是5个,那边有一个,一共6个,说明当时居住的规模相当集中。这个墓葬群属于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年上下。大量挖掘出来的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基本是石制的和骨制的。”
令人意外的是,这处新石器时期的聚落遗址中竟然有牛的遗迹。
“当时挖掘出来的牛骨有两个,一个是黄牛的右角,有这么长,和现在的牛角基本上一致,另一个就是前腿骨。根据挖掘出来的牛角和腿骨推断,体高就是一米五六十这个高度,说明当时在这个地方,甚至说在南阳一带,养牛业相当发达了,相当兴盛了。”
淅川下王岗牛骨标本的发现,竟然将南阳牛的足迹追溯到7000年前。可见,南阳牛的历史之悠久。
在故宫博物院馆藏的珍品中,有一幅稀世珍品,就是唐代韩滉所画的《五牛图》,据说,其中就有南阳牛的身影。为了进一步探究南阳牛,我们来到了南阳黄牛科技中心,眼前的南阳牛身形高大威猛,显然,要比普通黄牛高大得多。
南阳地处亚热带、温带交织带,伏牛山的阻隔使北方的寒流难以南下,不仅培养了南阳牛气候适应性强的特点,还为各类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出土于东汉时期的一只陶瓶上赫然写着:“宛豆万石”四个字。
赵文汉(南阳市文史学者):“有宛豆万石的这个字样,这个宛就是南阳这个宛,这个豆类,就是宛豆耕种面积很大,产量也比较高,主要用于饲喂牛马。南阳牛在很长时间的喂养,都是用这个宛豆,所以它的营养也比较好,老百姓说就是上膘、力气大。”
也许,正是独特的环境因素造就了南阳牛的优异品质与独特的外形,让它拥有中国五大黄牛之首的美誉。
孙志和(南阳市畜牧专家):“(中国黄牛)有五大品种,秦川牛、鲁西牛、延边牛、晋南牛、南阳牛,这五大品种,南阳牛的个体最大,高度可以达到一米八、一米八五,这都非常正常,前边肩峰很高,一般在十到十五公分之间,种牛,肩 峰更高了,二十多公分,这是南阳牛一个突出特点。”
可以说,南阳牛肩胛骨高的突出特点,为套犁耕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南阳自古以来就是牛耕最发达的地区。
今天看起来似乎有些落后的牛耕,如果时光倒退几千年,人们会忽然发现,那曾经是一场巨大的生产力变革。我们已经无法统计,牛耕代替了多少人的劳动力。但是我们可以确认,中国尤其是中原一带,率先进入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农耕文明。
而农业的发达,也进一步促进了南阳其他方面的发展,在西汉时期,南阳成为全国五大商业都市之一,有着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美誉。
所以,在南阳人的心目中,对牛有着特殊的感情。据说,南阳地名的得来就与牛有关。
贾崇兰(南阳市委副书记):“南阳的黄牛在七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繁衍生息,在南阳运输啊、耕作啊、军事啊、祭祀啊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南阳这个地名也与牛有关,因为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南阳。”
1
牛郎织女的神话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但是,它究竟起源于什么地方?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在生活中是否有着真实的原型?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神奇南阳牛》。
在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牛郎织女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竟然有牛郎和织女的形象。
牛天伟(南阳市汉画馆研究部主任):“这幅画像上,右边有一个男的牵着一头牛,然后上边有3颗星连成一条直线,也就是牛郎星,也叫河鼓三星。然后它的左下角,有一个女子,跪坐在地上,她的周围有4颗星相连,呈房子状,这个应该是织女星,在牛郎织女中间画了一只虎,虎传说是西王母的化身。”
汉代,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人们对星象的观测和认识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甚至掌握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并且认识到了日食、月食等现象的原因。而南阳是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故乡,因此,出现有关天文的画像石并不奇怪。
牛天伟:“牛郎织女的故事,它的起源地发生地就是在西方,也就是黄河与天河的衔接处,因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当时古代的人认为黄河的水来源于天上,它与天河相连的,因此,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就在黄河与天河连接的地方。”
那么,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是否有着原型,他们又是什么人呢?
马增云:“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在南阳流传很广,特别是在这个地方,就有牛郎庄、织女村。”
这是位于南阳市区20多公里的一个村庄,当地人都称它为牛郎庄。牛郎织女的汉画像石与牛郎庄的存在,是否意味着,南阳就是这个神话故事的起源地呢?
汉水最大的支流——也正是环绕南阳的白河,素有“天汉中白水”之称,有些学者认为,白河就是牛郎织女故事中天河的原型。
杜全山(南阳市文史学者):“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白河两岸,当时河东的织女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织女的父母发现了以后,就把他们拆散,织女回到了河东,牛郎思妻心切,赶着老黄牛,带着一双儿女,来到了河东。牛郎就是在织女村附近住了下来,天长日久,这个地方就形成了牛郎庄。”
这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被乡亲们口口相传,时间久了就成了今天的“牛郎织女传说”,但是,在这个传说里,人们还设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黄牛。
最初,是黄牛告诉牛郎,织女与姐妹们会来河里洗澡,让牛郎拿起织女那件红色的衣服,也正是这样才促成了这桩姻缘。
杜全山:“最后老黄牛为了他们一家团圆而牺牲了自己,死了以后,让牛郎把自己的皮剥下来,制作了一双登云靴,去追赶织女。”
牛郎按照老黄牛的指示,做了一双登云靴,才追赶上被带回天庭的织女。避免了天人永隔的悲剧,也正是这个举动,才感动了王母娘娘,让他们每年鹊桥相会。
因此,在牛郎庄里,还有一座神牛冢,据说黄牛死了以后,牛郎就把它埋在那里。
男耕女织的富足温馨,就是当时中国人心中最期待的生活图景,而在这一图景中,牛是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可见,这个传说起源于牛文化丰厚的南阳,并不是偶然的。
2
墓葬中的阉牛图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与牛有关的还有哪些动人的传说?这座城市与牛之间还会继续演绎怎样的故事?
事实上,牛不仅仅在南阳人心中非常重要,它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原型之一。
牛天伟:“大家都知道这个龙是多种动物的组合体,有鱼、蛇、牛、马等。早期的龙啊,它头上的角其实就是牛角,南阳汉画像中的龙啊都是牛角,有的是两只角对称,但也有的是侧面,它只刻画一只角,这说明南阳汉画像中的龙啊,它应该有牛的原型,它有牛崇拜的元素在里边。”
其实在早期,曾经有很多部落,都将牛作为图腾。而三皇五帝中的炎帝,在传说中,都是牛头人身的形象。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而甲骨,其实就是指龟甲和牛的肩胛骨。可见,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里,牛和龟一样,都是具有灵性的。
牛天伟:“古代的牺牲,就是祭品,牺牲二字从牛,与牛有关系。在古代,祭祀是分等级的,有太牢、少牢,所谓的太牢就是有牛猪羊三牲齐全。古代为什么用牛做祭品呢,因为古代人认为牛是一种阴阳合体的神性动物,因为牛角是阳性,而牛的身体呈阴性,从而古代人就认为牛啊具有沟通天地的功能。”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驱魔打鬼的方相士手中,所使用的法器正是牛角。
这些发现不禁让我们再次联想到与牛相关的画像石,将牛的形象刻在墓葬中,到底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牛天伟:“文献记载上曾经说,千年木精为青牛,木精就是树长到千年的时候,就变成牛了,精怪。画像石牛的前方有一只熊,熊在汉代是方相士的化身,也就是打鬼的同盟,然后就是一个胡人在阉牛,这头牛是牛怪,刻在墓中的寓意是驱鬼辟邪的,反映了当时驱魔逐夷的宗教信仰。”
直到今天,在南阳的一些村落还保留着牛王庙,里面供奉的就是牛王爷。逢年过节,远近的乡亲们都要来祭拜一下,希望牛王爷能够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见,牛在南阳人心中的地位。
鲁迅曾经说,“俯首甘为孺子牛。”似乎,牛已经成为秉性忠厚、吃苦耐劳的代名词。尽管,今天的南阳牛体形高大威猛,它们的性情却极其温顺,但是,在几千年前,它们却是另一番模样。
《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在南阳起兵,攻打新野县城时,就是骑了一头牛攻进县城。
而这块汉画像石上刻画的则是斗牛场景,当时,很多上层贵族将斗牛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我们不难想象,牛曾经有着充满野性与攻击性的一面。
想要让野性十足的野牛变成温顺的家畜,这中间需要不断驯化。事实上那块画像石上的图案。就是驯化野牛的一种方法:去势。
牛天伟:“这些牛的形象说明南阳在汉代的时候养牛业的发达,阉牛图从直观上来讲,它反映南阳黄牛的改良技术,通过阉牛,去势术,把这个牛驯化,使它温顺,便于驾驭,然后这个牛可以生长肥壮。”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南阳人百里奚就掌握并总结了一套相对科学的养牛经验,据说,他饲养的牛膘肥体壮、千里运盐而不疲惫。
秦穆公从他的养牛之道,看到了百里奚卓越的治国才能,于是,拜他为宰相。百里奚饲牛拜相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
逵富太(南阳市文史学者):“他的养牛经验主要就是因时喂食,另外要惜其力,施其以不暴,施之以不暴,另外就是心与牛以一,这几条吧,主要是他的养牛经和他的养牛经验,其实治国也是这个道理。不能够施之以暴。”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作为劳动力使用的牛,一直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正是有了牛,人类才结束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推动了农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如今,几千年来被作为生产力的耕牛,已经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让南阳牛继续发挥作用,却是南阳人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这些年,南阳建立了黄牛良种繁育的保种核心群,在将南阳黄牛作为战略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还陆续引进了意大利的皮埃蒙特、法国的夏洛莱以及德国黄牛等品种,进行杂交试验,不断进行改良。而且,还将黄牛作为产业进行打造。由一家一户的散养,变为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与加工。
贾崇兰(南阳市委副书记):“南阳人秉承着黄牛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精神,一代一代南阳人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耕作着、发展着。”
王放(南阳市畜牧局局长):“现在,我们建起了现代化的肉牛深加工和精加工,培育一批我们南阳黄牛和南阳肉牛的龙头加工企业,总之,经过这些年来我们的努力和探索,我们把南阳牛作为一个产业来进行打造,把南阳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南阳黄牛和南阳肉牛生产基地。”
现在,南阳牛已经成为南阳经济的支柱产业。牛,已经伴随了南阳人几千年的历史,如今,即将与南阳一起,迎接崭新的篇章。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