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畅谈如何深度挖掘七夕节内涵

说起七夕节,人们往往会想起牛郎与织女的那个凄美的神话传说。但在专家看来,七夕节这个我国传统的节日,不止是一个传说,其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发掘的东西。日前,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单占生,市文联副主席、民协主席崔洪,以及河南大学教授郜冬萍等学者,向记者谈了他们对七夕文化的看法。

郜冬萍教授说,在当代社会中,部分传统节日的发展出现了危机,有些传统节日逐渐走向消亡,而有一些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七夕节中的爱情文化,作为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忠贞爱情的代表,曾在北宋达到鼎盛时期,而现在却面临着西方泊来的情人节的激烈竞争。七夕节如何在当下的环境中重获新生、发扬光大,正是我们要探索的课题。

“我们应当把七夕节的核心要素提取出来,在当下发扬,使之生存下去。”郜冬萍教授说,作为七朝古都,开封大力弘扬传统的七夕文化,可以使汴梁文化多元化,使之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并对未来开封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研究七夕文化,一是研究我们与这个节日的渊源;二是研究它的流布、流传,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作为文化项目,这些都为让它早日落地创造了条件。”单占生在谈到七夕文化研究时,非常赞成项目落地的提法。

至于怎样落地,单占生认为要从节日“仪式性的存在”着手,因为凡是民俗性的节日,都有这种属性。比如七夕夜里,人们会按照传统说法到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人们会在这个节日展示女红,人们会遥望星空看天河、看“牛郎”和“织女”,想象着他们如何相会等。这种“听”、“做”、“望”都可以成为我们做文化项目选取的亮点。

“2006年,七夕节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开封的七夕资源,在文化旅游产业上有所作为。”在农历七夕节即将来临之际,崔洪在谈到开封与七夕的渊源时,发出了这样的呼吁。

崔洪说,在《东京梦华录》中,有大量人们欢度七夕节的记载。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北宋时期,七夕节就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大宋文化是开封文化的主题,而七夕文化已经融入到了开封的血脉之中,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封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的跨越,就要紧紧抓住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大爱、真爱、真情的七夕文化,开展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群众文化活动。崔洪建议,可以采取政府支持、引导方式,引入市场运作机制进行运作。比如,在我市举办“七夕文化节”,发挥我市“北方水城”优势,利用开封水面、水系,开展“相守七夕夜”、“鹊桥会”等多种活动。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