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边区照金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妙斋

 

    谜团终于解开,后人倾情讲述——曾与刘志丹、谢子长并肩战斗,陕甘边区照金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

    87年前,我省汾西一户贫穷人家的长子王玉玺因受富人欺侮,愤而远走他乡,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王玉玺的下落,成为王家人久久牵念的一个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查证当年陕甘游击队总指挥、照金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妙斋”的籍贯,甘肃平凉党史部门遣人四处寻找,却久久没有结果;

    1986年,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来到王玉玺的侄子王德兴家中。英雄离世53年之后,留在身后的“李妙斋”身世之谜和王玉玺失踪之谜,终于同时解开。

    今年8月13日,应邀为陕甘边区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整理李妙斋烈士遗物期间,王玉玺的侄子、71岁的王德兴老人来到本报,倾情讲述了烈士鲜为人知的生前身后事。

    受侮愤而出走

    在王德兴手中,保存着一张王玉玺读书时与他人合拍的照片,不及一张普通邮票大的照片上,青年时代的王玉玺头戴瓜皮小帽,眉目间透出几分英武之气。

    王德兴介绍,伯父王玉玺1903年出生在汾西县店头村,家境十分贫寒。弟兄三人中,王玉玺排行老大。民国初年,村里成立了义学,教师费用由村里负担,于是,王玉玺得以在9岁时进校读书。其时,由于缺乏安全保障,当地兴起习武风气。10岁时,王玉玺便在读书之余,和本村20多名青少年一起拜师习拳,打下了良好的武功基础。

    在舅父资助下读完高小后,王玉玺为了养家糊口,在本县佃坪当了小学教师。但由于家贫,他在这里受到有钱人排挤,一年后便丢掉了饭碗,忍气回家务农。

    1919年,16岁的王玉玺与本县柏叶头村郭黄娇结婚,两年后生下一女,取名王俊良。

    1923年4月18日,是店头村逢庙会唱戏的日子。那个年代,村里每逢唱戏,戏台下总摆有几排长凳,供村里有地位和名望者看戏专用。做过教书先生的王玉玺,也被勉强列入受邀之列。但是,当晚他到后,屁股还没坐稳,便有富家子弟从后一脚踹翻凳子,王玉玺毫无提防,重重摔在地上。受此欺侮,令原本愤恨土豪劣绅欺凌的王玉玺萌生另寻出路之意。不久,他便辞别家人,离开了家乡。

    王玉玺走后,家人十分挂念,尤其两位老人更是时常念叨,四处打听他的下落。

    1929年春,村里收到一封奇怪的来信,信封上写着“山西省汾西县店头村,此人不在家,请拆示为转。”村里几个识字人拆开后,看到信中内容十分简单,无非是问候大人、妻子、女儿好,问候弟弟们好。而落款人“王志宪”何许人也,村里并无人知道。之后有人认出,此信似是王玉玺笔迹,于是将信交给王玉玺之父。老人思子心切,当即打发次子王玉应按信封上所写地址前往陕西,试着寻找王玉玺。王玉应抵达陕西后,果然见到了王玉玺。王志宪,正是他的化名。王玉应带回的消息,让家人们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安慰。但此后,王家人便再也没有得到过王玉玺一丝确切的音讯。

    独女革命牺牲

    王玉玺的妻子郭黄娇与他同岁。丈夫离开后,她和女儿便在公公主张下,随三弟一家一起生活。虽然丈夫多年无信,但这位痴情的女子,始终坚信他还活着,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等待着王玉玺回家的那一天。然而不久,她等到的却是女儿的离去。

    王玉玺的女儿王俊良生得眉清目秀、聪慧要强。1936年,18岁的王俊良嫁至本县马沟村,公公亦是开明人士。在他的支持下,1938年,王俊良经县牺盟会负责人赵立德、韩向黎介绍,参加了牺盟会,在妇儿工作团工作。终日活动于县城周边,写标语、散传单、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1939年,日军侵占汾西县城后,抗日民主政府转移到龙门洼村,为了壮大抗日力量,决定让牺盟会在东角村举办一期训练班,其中的妇救会成员由王俊良负责。当时,在东角村参加训练的除革命青年与妇女干部30多人外,还有游击十二团部分部队、五区机关与训练人员。

    这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一股日军自东向西,从东角村对面山上向蒲县方向走去。其时,游击十二团布置了兵力警戒,后误认为日军不过是途经此处,遂放松了警惕,没有及时转移。不料当夜,日军便在奸细带领下,包围了东角村。从睡梦中惊醒的训练班成员一面抵抗一面突围,部分妇救会成员经楼门台阶攀上窑顶,成功突围。身怀有孕的王俊良最终没能逃出,惨死在日军刺刀下。据原游击十二团干部周庆华(南下解放时为马尔康县县委书记)撰文回忆,次日黎明,他们再到牺盟会驻地时,看到门外几步远的地方,躺着县妇救会负责人王俊良的尸体。王上衣被扯去,从腹部到大腿处被捅了好多刀,浑身是血,地上血迹斑斑,双手也布满了刀伤,显然,是与敌人进行过殊死搏斗后,英勇牺牲的。

    女儿的牺牲,对36岁的郭黄娇来说,是人生中又一次沉重打击。之后,她的身体状况渐不如从前,但因心存痴情与希望,她仍顽强地活着,期望丈夫有朝一日能回家,与她团圆。

(责任编辑:单晓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