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贵州古文化变迁脉络

  嘉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


  主持人:锦江流域考古发掘获得极大成功,大批遗存的发现说明贵州古代河流文化繁盛一时,对我们认识锦江流域古文化形态提供重要参考资料。从锦江考古发现来看,贵州古代遗存分布特点说明什么问题?


  李飞:贵州古代遗存“条块状”分布的特点尤为明显。所谓条就是沿河谷分布;所谓块,就是沿山间盆地分布。表面河谷与山间盆地自古就是人类生活的首选之地,这与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但从贵州现在的考古材料来看,“条”、“块”格局间可能存在历时性变迁,反映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具体而言,距今3000年以前,活动在贵州境内的古代居民普遍居住在天然溶洞中,是一个穴居时代。他们所选择的多是盆地中央兀起平畴的石山中部,或是盆地四周的石山中部,洞穴干燥、敞亮、宜于人居。这些洞穴与河流的关系并不明显,往往在一地发现一处洞穴遗址后,周边也可能有同样的发现,块状分布的特点十分明显。人类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环境来居住,是与当时的采集、狩猎生存模式相适应的,前有平川、后有高山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


  主持人:考古学界一般意义上认为人类在距今8000年左右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从穴居时代走到逐水而居的时代,说明贵州古人类从狩猎、采集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代跨越了几千年?


  李飞:距今3000年左右,贵州境内各流域的古代遗存突然骤增,逐水而居成为一种时尚。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出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人们逐渐走出洞穴,走向旷野,在水草丰美的河谷地带营建家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贵州目前最早的稻谷遗存发现于鸡公山遗址,年代在距今3000年左右,数量之巨,是人工培植的结果。


  主持人:贵州江河流域考古发现对贵州古代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有何重要意义?


  李飞:目前,我们在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等流域都发现了一批商周前后的遗存,清晰地勾勒出距今3000年前后,贵州古达遗存沿河谷分布的“条”状格局,而锦江流域20处商周遗址钱够遗存的集中发现,更好地反映了这一点,是距今3000年前后,贵州古代文化变迁的最好注脚。


  距今3000年左右,是贵州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有研究表明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发展了明显了气候文化变迁与环境变化与贵州境内这一时期古代文化的变迁是环境因素使然,值得关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