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历史必须彻底 评日就殖民朝鲜半岛历史道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本首相菅直人10日上午就“日韩合并”条约签署100周年发表首相谈话,就日本过去对韩国实行的殖民统治表示反省和道歉。

1910年8月22日,日本伊藤博文政府迫使朝鲜政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该条约于当年8月29日生效。该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菅直人道歉的时机恰好处于两个纪念日之前,一是8月15日韩国庆祝脱离殖民统治,二是8月29日日本强制合并朝鲜半岛百周年。

首相谈话道歉

日本政府当天上午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发表首相谈话。菅直人谈话内容经过由民主党主导的内阁讨论获得批准。

菅直人在谈话中说,殖民统治违背朝鲜人民意愿,他们的国家和文化遭到掠夺,民族自豪感深受伤害,对于“殖民统治造成的巨大伤害和痛苦”,他感到“深深悔恨和由衷歉意”。

菅直人说,要着眼于未来的100年,构筑面向未来的日韩关系。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关头,殷切期望日韩两国之间的关系能变得更加密切、牢固,并为开创日韩两国的未来而作出不懈努力。

菅直人在谈话中还说,为了满足韩国人民的期待,准备于近期转让日本政府保管的《朝鲜王室仪轨》等来自朝鲜半岛的贵重图书。

日本宫内省(现宫内厅)1922年从朝鲜总督府接管163册《朝鲜王室仪轨》。长期以来,韩国一直要求日方归还包括这套书籍在内的文物。

韩国谨慎欢迎

菅直人发表道歉谈话后,与韩国总统李明博电话交谈。韩国方面对道歉谈话表示谨慎欢迎。

韩国外交通商部发言人金英善说:“我们希望所有日本人民都认同这一观点……我们视菅直人首相的谈话为,他本人和日本政府对于跨越韩日不幸过去和开拓韩日关系明朗未来的意志。”

金英善说,韩国正关注日方对于尽快归还文物的承诺。

金英善补充说:“我们希望通过正确认识和适当反省不幸过去,韩日之间从眼下的紧密关系将来发展为伙伴关系。”

韩国联合通讯社说,外交界普遍认为,日本承认强制合并朝鲜,提出具体纠正措施,对国内呈现“更进一步”的历史认识和态度。

内阁均不参拜

今年8月15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65周年纪念日。这也是菅直人内阁上台后首个战败纪念日。

据日本共同社10日报道,日本首相菅直人的内阁成员均表示不会在今年8月15日“终战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

报道说,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仙谷由人、国土交通大臣前原诚司、法务大臣千叶景子、防卫大臣北泽俊美和行政改革担当大臣莲舫等内阁大臣当天在记者会上表示,不会在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仙谷由人说,内阁大臣不正式参拜是政府的一贯主张。千叶景子也表示,考虑到近邻国家的感情,首相和内阁大臣应避免正式参拜靖国神社。

此外,日本外相冈田克也本月6日在记者会上说,内阁大臣特别是外相,参拜合祭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不合适,他不会在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菅直人6月已在国会表态,他在任期间不打算前去参拜靖国神社。

就菅直人向韩国道歉,本报第一时间连线外交学院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张历历,他评论——

直面历史必须彻底

自8月5日以来,菅直人内阁对历史问题多次表态,几乎每天都有,内容都是表示“不修宪、不参拜靖国神社”等。这些谈话在民主党执政未满一年之际发表,可谓信守了2009年8月民主党竞选时关于“正确认识历史、不参拜靖国神社”的承诺。

菅直人在讲话中,从受害者和加害者的不同角度对殖民历史造成的痛苦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给人带去痛苦的一方轻易就会忘记历史,但承受痛苦的一方往往会难以忘却。”这实际上是对日本国内某些右翼势力提出批评。

但菅直人首相谢罪谈话采用会议发表的形式,既不是对国民发表直播电视讲话,也不是正式政府声明。讲话的内容、用词、语气均有很多保留,不全面、不彻底、定性不明确,很多关键问题未涉及。菅直人谢罪讲话的对象只是韩国,而历史上日本吞并的是整个朝鲜半岛,可见日本政府的道歉对象并不完全。

因此,这个谢罪谈话在韩国引起不同反应。韩国民间大多评价不高,认为这个谢罪谈话“没有进步”“没有谈到赔偿问题”“不足以打破韩日间的不信任”“怀疑日本会真正地反省”“日本应该归还拿走的所有文物”,没有承认韩日合并的非法性和无效性,也回避了强征劳工和慰安妇的赔偿问题等核心历史矛盾。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