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质疑奥运“中国印”有错别字 笔划或有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中国印”里跳舞的到底是不是“京”字。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在8月8日,也就是北京奥运会举办两周年纪念日发表博文称,从中国书体法则看,“中国印”里的应该是个“文”字,而不是“京”字。对此,终南印社副社长、西安著名书法篆刻家魏杰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印章篆刻角度和书法书写上,说它是“京”字,那就是个错别字。不过,作为一个大型活动的会徽,“中国印”更多是玩了一个中国传统印章的概念,文字的感觉已经被淡化了。


  马未都:舞动“北京”应改为舞动“文化”


  在博文中,马未都称奥运会有多个文化遗憾,“中国印”就是其中之一。对于“中国印”,马未都还是印象不错的,“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和不懂篆字的中国人看这字确实如一个舞动红绸的小人,灵动美丽。”


  不过,马未都提出,以篆书而论,这个字明白无误地是个“文”字,而非“京”字,“中国书体均有法则。篆书无论如何篆,它的笔划亦不可违背法则,就连九叠篆亦是如此。‘京’字口部一定独立,小部一定是三笔;而‘文’字下部一定交叉,谁写也要遵循这一法则,逾越即视为错字。”


  马未都表示,很多遗憾之事当时说是不合时宜的,如强说可能会被淹没在纵情的唾液之中;再过几年说又恐记忆消失,多数人会不知所云;“所以,只有趁着我们冷静下来,还有记忆的时候回顾一下。”马未都还认为,就算“中国印”的图形已经注册,不好更改,也可以将其解释圆滑地改为“舞动的文化”。


  专家:再怎么看也不是一个“京”


  此前,在介绍“中国印”时,官方的统一说法是,这是一个“京”字,含义是舞动的北京。对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书法家纷纷表示“不敢苟同”,认为或许和“京”有关,但绝对不是“京”字。


  “马未都说得对,按书体法则,‘中国印’里的‘京’少了一笔,就不能称之为‘京’了。”魏杰表示,印章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几千年来精神上以此为信,物质上以此为凭,所以在篆刻时是非常严谨的,少一笔、多一笔都属败笔。而从篆刻艺术上来看,“中国印”并没有篆刻的三要素——章法、篆法和刀法。著名书法家、西安书法家协会主席杜中信则表示,“中国印”似京非京,似印非印,但怎么看都不会是“京”字,和小篆的“文”字更为接近。


  昨日,记者联系了中国印的主创方——北京始创国际企划有限公司,希望可以就此事采访中国印的主创人员。不过,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没时间和记者讨论这事,至于三位主创张武、郭春宁和毛诚不在公司,也不方便提供联系方式。此前,张武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印”里的小人就是“京”字的拟人化。


  “从发扬中国印章文化的角度,‘中国印’是成功的,用印章的形式,促进了全世界对中国印章文化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在‘中国印’里跳舞的究竟是‘京’还是‘文’,已经不重要了。”魏杰说道。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