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发炮”:奥运中国印上是“京”还是“文”

两年前,北京奥运会上那枚似印非印、似“京”非“京”、潇洒飘逸、充满张力的会徽标志——中国印,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在博客上发表系列文章《奥运会的文化遗憾》,第一篇就是关于中国印的。马未都认为,中国印的“京”字是错别字,它实际上是一个“文”字。这篇博文一出,大家都对奥运会中国印投去了重新审视的目光。它真的刻错了吗?问题错在哪呢?

马未都开炮:

中国印上舞动的“京”有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未都认为,中国印上刻的是篆书中的“文”资料图片

8月8日,马未都在中国印这一篇博文中,说起了两年前的奥运会。

马未都表示,中国印作为奥运会的标识广为传播。以白文(阴文)形式将中国文化中印章手段介绍给外国人,告知他们我们有这样一种文化形式——印章,几千年来精神上以此为信,物质上以此为凭。“据官方的介绍,这是一个“京”字,含义是舞动的北京。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和不懂篆字的中国人看,这字确实如一个舞动红绸的小人,灵动美丽。可惜,很可惜这是一个错字。以篆书而论,这个字明白无误是个‘文’字,可以归为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由李斯书小篆统一文字,就是为了举国容易辨识,尽管我们今天离篆书较远,但认识中国字的人稍加训练,认识篆书并不难。中国书体均有法则。篆书无论如何篆,它的笔划亦不可违背法则,就连九叠篆亦是如此。‘京’字口部一定独立,小部一定三笔;而‘文’字下部一定交叉,谁写也要遵循这一法则,逾越即视为错字。”

马未都在博文最后说,北京奥运会开始前自己就想过,为什么这么多的文字专家不指出这一错误?怎么能让一个错字去误导世人?就算图形已被注册,很难更改,也可将其解释圆滑地改为“舞动的文化”,以解燃眉之急。

昨天下午,记者先给马未都发去短信,表示想采访一下,而后又致电他本人。不过,电话中,马未都表示暂时不愿多说什么,他说,要等5篇博文悉数发表完毕,才肯出来说说。

专家各有说法

意见一:只是个象征性标志

中国印有意刻错字,还是文字专家们明知错了没有指出?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据了解,当时北京奥组委选定中国印时邀请过多位专家参加评定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骆芃芃介绍说,北京奥运会中国印选定后,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她受邀参与中国印传播效果的评定。

骆芃芃说,北京奥运会上的中国印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字,而是一个象征型的标志。“既然不是具体的字,那么它怎么写、笔画如何组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和传播意义,因此不存在‘对’与‘错’。”骆芃芃表示,她认为,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个象征性的标志,不要去非议它。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崔志强说,“那只是篆刻形式上的‘京’字。当时选用的时候,就没有说那是‘京’字,而是说既像运动的人,又像‘京’字。”

意见二:不能用纯篆刻眼光看问题

对于北京奥运中国印,南京印社副社长苏金海也有话说。他说,“篆刻是冷门,奥运会上能用小篆的形式推广中国文化,这让篆刻人感到开心。这是一个工艺美术设计标牌,看上去像简体版的‘文’,不过像‘京’字的成分更多一点。它在是与不是之间吸收了篆刻元素,不能用纯粹的篆刻眼光来看待这个中国印。”

意见三:确实不是篆体“京”字

“那是一个美术体的变形‘人’,很难说是一个汉字。”看了马未都的博客,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的张蔚星又仔细回味了一下北京奥运会中国印,并在纸上认真地写了篆体字的“京”和“文”。他发现,北京奥运会中国印上的确实不是篆体“京”。因为篆体字的京,上面是一小竖,下面是“日”字,最下面是三竖。“不过也不是马未都说的‘文’字。因为在篆体字中,文的写法就是‘人’。”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