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引发话题:如果方登遇到心理学家

《唐山大地震》中,陈道明夫妇积极与小方登交流并努力把她带入新的生活圈,对震后孩子的心理康复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唐山大地震》中,陈道明夫妇积极与小方登交流并努力把她带入新的生活圈,对震后孩子的心理康复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汶川地震后,大批心理工作志愿者赶赴灾区为震后儿童进行心理救助。
汶川地震后,大批心理工作志愿者赶赴灾区为震后儿童进行心理救助。

    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24万人死亡。2010年7月22日,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掩藏在历史背后的记忆片段又开始在我们的脑海中翻腾。

  逝者已去,而生者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在这些人的生活中,地震的痕迹清晰可见,他们在“1976”这个拐点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就像电影原著《余震》的名字所暗示的一样:地震虽然在那一年结束,但那些经历了地震带来的伤痛的人,却一直生活在生命的余震之中,小女孩儿方登就是他们中典型代表。

  可以说方登的人生是从7岁开始的。7岁之前的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女孩儿,而妈妈的一句“救弟弟”之后,劫后余生的她开始背负起太多无法承受之重。将方登的一生慢慢展开,我们看到很多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又给她很大影响的人。从最开始给了她一个拥抱的解放军战士,到她的养父母,再到抛弃她的男友以及外国丈夫,这些人出现在她人生最关键的几个时期,方登的人生道路也因为他们而一再改变。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由于那个特定年代的条件限制,并没有人对她进行心理的干预和治疗。如果在她的生活中能早点出现一个能对她进行干预、指导和治疗的人,那她的生活会不会变得不一样呢?

  收养应更关注与孩子的精神交流

  影片背景:7岁的小方登被一对军人夫妻收养,她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面临如何和自己的养父母接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嘉宾: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卢悦

  【问题体现】

  很多地震孤儿来到一个新的家庭的时候都存在一个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其实是来源于基本的安全感缺失。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假定一些事情是不会变的,比如我们都相信大地是坚固的,是值得依靠的。而唐山大地震让人们心里的这个基本的常识在一瞬间崩塌。这给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很多经历过汶川地震的人现在还不敢靠着墙走。还有很多人总是能回忆起灾难那一瞬间的景象,就像有一个画面闪现在你的眼前,仿佛自己还活在那一瞬间。而对于小方登来说,在经历了地震之后,另外一件事的发生彻底粉碎了她的安全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父母抛弃意味着不能存活,即便是满足了她物质上的需求,没有父母的孩子在心理上也很难长大。所以在基本的安全感缺失的情况下,小方登选择的做法就是封闭自我,自我保护。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愿意和外界交流,将自己和这个世界隔断。

  【解决方法】

  对于影片中的小方登来说,遇到陈道明扮演的养父可能是她不幸人生中的万幸。即便是在现在,也存在很多强硬的收养方式,过度关注于物质而不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给孩子造成隐形的创伤。而对于一个收养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跟孩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良好的接触。陈道明饰演的养父就承担起一个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角色,比如在做事之前先询问孩子这样行不行,孩子哪怕只是点点头或者摇摇头也是完成了一次交流。这样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方登走出了灾后心理创伤的第一个阶段。

  在现实中,很多地震孤儿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有些孩子也许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还在努力维持自己的生活,通过玩耍之类的方式发泄自己情绪。这其实是将自己和过去隔离的一种做法,当他无法面对现实的时候选择这样一种做法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表现。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养父母,应该做的就是给他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等孩子自己从这种隔离中走出来。而对于另外一些比较消极的孩子,比如有厌世或者自毁倾向的孩子,就不能什么都不做。而是应该积极引导,教他们用隔离的方法避免受到伤害。

  地震孤儿应首先做心理评估

  影片背景:7岁的方登从废墟中苏醒过来。一位解放军战士将她带回军营,确认孤儿身份后等待好心人的收养。

  嘉宾:天津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蓝枫

  【问题体现】

  我们从影片中看到小方登的收养过程其实是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也对她今后的人生产生了很多的影响。比如在收养之前首先应该进行一个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方登当时的情况是处于不愿意说话的一种自闭的状态,如果在现在的心理健康评估过程中,对于这种长时间的沉默就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5岁之后的孩子由于已经有比较完整的记忆,灾难对于他们造成的心理创面可能会比较大。所以对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心理评估更应该注意。性格习得让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有很强的承载能力,他们之前的生活的一些片段会对他造成很大影响,比如在影片中关于西红柿的记忆实际上是伴随了方登的一生。

   【解决方法】

  如果经过评估发现这个孩子承受力很顽强,创伤度也很小,那么临时家庭或者拟家庭的情感和人际关系上的弥补会给孩子正面的影响。如果经过心理评估觉得这个孩子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就不应该急于寻求收养,而是先经过一系列的干预和治疗,等到心理情况逐步稳定后再考虑收养的问题。

  我们在接触一些汶川地震的孤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因为在震后初期没有经过心理干预导致的一些问题。比如有个10岁的小孩儿,在震后很多人都对他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慰问和安抚。这样的话听了太多之后,孩子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哭,因为只要一哭就会有人来安慰他,让他觉得不知所措。这个孩子在接受我们的心理治疗之前,就是在和周围的人接触的过程中已经受到了很多次伤害,可以说已经不是二次伤害那么简单了。

  所以对于经历过地震的儿童,尤其是孤儿,应该尽早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避免外界对他的再次伤害。而具体就方登这个人物,我们在早期就应该引导她把自己心里的话说出来,应该让她把32年后汶川地震的时候表露出的感情提前。这在1976年很难做到,但是现在我们一直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

  给遭受心理创伤的人一点独立感

  影片背景:方登进入大学后,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但是她个人的感情经历也充满坎坷。她的生命中出现了两个男人,在同一所大学的研究生男友没有给她足够的理解,两人以分手告终。而在一个来自异国的男人身上她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嘉宾: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卢悦

  【问题体现】

  当我们要面对一个在灾难中有过心理创伤的人的时候,通常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对他的过去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会减轻很多负担,但是对于对方可能会造成一些伤害。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在了解对方的过去的情况下进行交流,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一些有别于日常人际关系的调整。

  影片中,方登和自己的男朋友在是否保留肚子里的孩子这件事上发生了争执。这和方登幼年的经历有关,在她的心里已经留下自己被抛弃的阴影,所以当她把男朋友当成自己的亲人,却又发现男友似乎想要抛弃她的时候,她自己首先选择了离开。这表现出方登控制局面的欲望,这种控制欲其实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为了不受伤,就先离开。实际上我们在和有灾后心理应激创伤的人接触的时候,难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解决方法】

  实际上影片为方登的生活安排了一个很好的结局,她的丈夫是一名外国人,而且她和自己的女儿也移民到了海外生活。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我觉得这是为了让方登一直以来都在寻求的独立感得以实现。在西方的文化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是独立的,即便是血缘关系也没有东方那么亲密。这让方登能有生存的空间,让她远离自己幼年时候亲情的缺失。

  虽然对于大部分的地震孤儿来说,并不都能像方登一样幸运。但是我们也可以努力去尝试给他们一个独立的空间。西方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包裹着一个人,而更像是一个容器,有空间又不过于亲密。我想这样的一种关系放在同震后孤儿的感情生活中应该是一种最恰当的关系。

(责任编辑:孙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