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最爱竹刻雕件
竹刻,是一门以刀代笔、以竹为纸的高雅艺术。竹刻艺术在经历了从商周到先秦、到汉唐再到宋代,至明清两代已发展到鼎盛时期,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唐代诗人苏东坡的一句名诗。虽然是短短的10个字,但所揭示的古代文人气质以及文人所向往的精神世界,概括得却是极为精辟。可见,竹子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高尚。而历代以来,以竹子为材料,经过艺匠独特的艺术手法所雕制的竹刻作品,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遐想。
嘉定竹刻深得青睐竹刻,是一门以刀代笔、以竹为纸的高雅艺术。清人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曾说,“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书画之难人所共知,今乃易以刀、竹,其难当更逾书画也。”
竹刻艺术在经历了从商周到先秦、到汉唐再到宋代,至明清两代已发展到鼎盛时期,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刻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同时更促进了竹刻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从而产生了如嘉定朱松邻和金陵(即南京)濮仲谦等流派,对后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清代金元钰在《竹人录凡例》中介绍,当时的竹刻艺术“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嘉定朱松邻”。他们的竹刻作品不仅富有创意,而且还融汇于传统的书画中,因此书卷气十足,深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其中尤以嘉定竹刻为最。但竹刻毕竟是竹刻,故而就其刀法来说,也是各尽所能、各展技艺,浅刻、浮雕、圆雕、镂空雕等无所不用,有时甚至还数种技法合用并有所创新,从而使竹刻作品产生一种如书画般的感觉,意境深远。
在我国竹刻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嘉定朱鹤的“松鹤图笔筒”、朱缨的“刘阮入天台图香筒”和浙派“留青圣手”张希黄的“山水阁楼笔筒”、“松风琴韵图臂搁”等。
“济公”诙谐有趣日前,笔者在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古陶瓷收藏家顾林昌先生送来让专家鉴赏的竹刻作品上,领略到了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顾先生虽然在古陶瓷收藏和鉴赏方面有着不错的眼光,但他在收藏古陶瓷的同时,对竹刻作品也投入相当的精力。现撷取两件,介绍如下。
一是“济公”竹根雕摆件。济公,又名“济颠”和尚,为一专门在民间济困扶贫、嘲笑戏弄官府之侠僧,处于亦仙亦凡之间。他的传说颇为广泛,深得天下老百姓的爱戴和崇敬,故而,他的形像在民间也多有塑造,或石雕、或木刻,均形象逼真,诙谐有趣。
此“济公”竹根雕摆件高26厘米,底宽16厘米,厚14.5厘米,系民国时期的艺匠仿明代仙佛造像比例而雕刻。只见济公头戴破僧帽,身披破袈裟,露腿赤足,并把左脚垫在屁股下,滑稽地坐在形似弥须座的大石上,仿佛已洞察到人世间的一切隐秘,抑或是听到了风吹草动,正左手执着蒲扇轻轻地遮住右耳,两眼半睁半开地眯视着前方,咧嘴微笑;露出的右脚好像还在悠悠地击打着弥须座,一副玩世不恭的形象,令人发笑,给人以一种“身在世间,高山仰止”的启迪。艺匠采用圆雕的技法,并辅之于线刻、浮雕,尽管细赏之下使人觉得线条有点简约,甚至显得粗放,但这恰恰是仿明代竹刻之特点,故而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甚为难得。
“太白醉酒”入木三分二是“太白醉酒”竹刻笔筒。李白,字太白,唐代大诗人,少年时即显露才华,一生作诗无数,被后人赞其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太白醉酒”是历代文人墨客对其豪放性格的赞美,历代艺术家对此也多有刻画,表现形式多样,或绘画雕塑、或木刻竹刻。
此“太白醉酒”笔筒高16.5厘米,口径13厘米,系用秋竹根部之材雕刻。笔筒口部微撇,中部至底部精心雕刻呈斜卧状的李太白:李白头戴朴帽,身着长袍,两眼微闭,正背靠虬松在酣睡,其神情安详的睡态,大有“一醉解百愁”的意境。此时此刻,虽不见李白“举杯邀明月”的豪爽神态,也不见李白挥洒笔墨抒胸臆的场景,但这种静中有动的精神世界,却被艺匠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人在欣赏之余顿生“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之遐想。整只竹刻笔筒构图之简练,刀法之流畅,具有相当的书卷气,加之竹笔筒本来就含有深邃内涵,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末民初时期艺匠的艺术风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