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寻访尼西黑陶
| |
朱哲琴静静地看着扎西培楚的手在陶泥上灵巧腾挪,淡红色的陶泥逐渐显出酥油茶罐的样子。扎西的羞涩拘谨在手指碰到陶泥时便消失不见,他的眼神温柔放松,活干得有条不紊。他的侄子当珍批初要他像往常一样唱首藏歌时,他的腼腆又显出来,“你们人多,不好意思唱。”朱哲琴随口哼出一个“经歌”(有吟唱的念经音)的调子,扎西抬头看了眼朱哲琴,随即附和着一起唱起来。他的手指越发轻盈,拿着木条锤泥和上了歌的节奏。
这是“世界看见,少数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的第二站香格里拉尼西。车子从香格里拉西北方向开往尼西汤堆村,正好碰上香格里拉到德钦修路,一路限行,往常半个小时的路要走两个多钟头。汤堆村的山上有三处储量丰富的陶土,村里分为4个村民小组,靠山吃山,147户人家有89户烧制黑陶。据当地的考古发掘考证,尼西黑陶的烧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尼西黑陶在藏区素来有名,传统造型有火锅、酥油茶罐、茶壶、火塘等,它们造型古朴,是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器皿。汤堆村地少人多,村里人因为有了这项祖传的手艺,最困难的时候用黑陶换酥油茶、青稞,也能勉强度日。香格里拉旅游发展之后,汤堆村借着离香格里拉近的优势,有七八年的时间,每天村里都接待两三百个游客。
如今,63岁的孙诺七林是村里手艺最高的老人。他从11岁开始学手艺,现在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确认的黑陶工艺大师。他告诉我们,黑陶技术易学难精,聪明人学一两年就可以出师,要做到“好”却很难,好多感觉他也是做很多年后突然才能抓住。孙诺七林比当珍批初的父亲格玛定主大一岁,两人是师兄弟,技艺是村里最好的。孙诺学艺时,整个村子只不过有五六个老人家还会做陶,现在人们发现了黑陶的价值,村里会做陶的人达到历史性的最大值,对此孙诺倒很高兴。按汤堆村的规矩,每个人都能学做黑陶,打声招呼就可以,所以按这个道理,现在村里能做黑陶的都是孙诺七林和格玛定主的徒弟。“七十年代以后徒弟最多。”
孙诺七林家里三代人中有5个学会了黑陶手艺,他的大儿子和当珍批初是年轻一代中手艺最好的,两个年轻人也负担起村里黑陶手艺传承。当珍块40岁了,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他出门开过车、打过工,慢慢觉得做黑陶是个好出路,也就做进去。他脑子活络,觉得能靠黑陶走出一条新路。但黑陶多年以来价值不高,原来学了黑陶的人也渐渐觉得外出打工更合算,学陶的人越来越少。能把黑陶做好的人难找。为了把黑陶传下去,他自己掏腰包给那些愿意学习黑陶的村里人每月200元补助。
寻访团队的成员之一、台湾青庭的设计总监石大宇观看了整个黑陶生产步骤,与当珍批初和扎西培楚进行了细致的工艺交流。他为古朴的黑陶工艺陶醉,但也提出很多问题,比如黑陶制作中一直解决不了的硬度和陶土的成分问题。
世界看见,少数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预告
第三站:西藏尼木藏纸、藏香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