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过“品质生活”:厕所分男女重通风广州生活史:安居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干栏式是岭南地区原生、特有的一种建筑样式。建筑时首先打一排木桩,将桩柱埋入地下,在木桩上架地梁,地梁上铺地板,再在上面立柱,用竹木茅草把房子搭成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屋檐的倾角还要做得很大,以便防雨防晒。(图片翻拍 王维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曲尺式是两栋单层长方形坡顶房子成曲尺形连接,再把相对应的两面用矮墙围合起来,构成一个饲养牲畜的后院,使整个房屋占地面积又成为方形。(图片翻拍 王维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合式是从北方传入广州的一种民居形式,在出土文物中所见数量并不多。1955年在先烈路出土的一件三合式陶屋,前为堂屋,内有佣人在舂米、簸米。两廊屋在后面。廊屋后墙间用矮墙围成后院。左边廊屋做厕所,右边廊屋做畜舍。(图片翻拍 王维宣)


  “干栏式”最乡土 “楼阁式”最华丽 “城堡式”最豪富


  今天的广州,遍布着高楼大厦。每当白天的喧嚣散去,人流便分散汇入城市各个角落中。“安居”,对于这座城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平实不过的理想。那么,如果把时间向前推进2000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古人们如何在与今天繁华都市全然不同的环境中“安居”?广州出土的房屋模型,可帮助我们一窥古代广州人家门背后的生活。


  汉晋房屋分五类


  骑楼可谓干栏式变异


  时光变迁,古代广州人的住屋遗迹如今已经难觅其踪,所幸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让当时人习惯将生前的居所以“等比例模型”的方式,安置在自己身后所处的“阴宅”中。这些随葬的陶屋,就成为了今天人们手中重要的研究资料。广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庆昌告诉记者,广州出土的古代房屋模型主要是汉代、晋代,材质以陶屋居多,也有滑石或木材制造的,其中主要有干栏式、曲尺式、三合式、楼阁式、城堡五种形态。


  黄庆昌告诉记者,古代广州民居的样式,是先民们为适应本地的气候和环境而逐步摸索出来的。以最早出现的干栏式为例,广东是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潮湿,毒蛇虫蚁多,这种底部悬空的房屋既凉爽,又可防风避雨,还能防避烟瘴和毒虫野兽侵袭。而相对地,早期的中原人房屋很多是半地下式的,中间有火塘,用早泥做的屋顶上有采光兼出烟的孔洞,主要目的是抵抗北方冬天的严寒气候。过去人常讲“北人穴居,南人树栖”,其实就是这两类不同建筑风格的再现。这种地道的岭南风格建筑流传很广,使用时间也很长,至今在中国南方一些农村仍然见其痕迹——广东瑶族的房子多是下面放杂物,上面住人;海南岛黎族有一些船形屋,外形轮廓像船,内部间隔如船舱,整座房子离开地面,用木桩支撑,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居、睡、煮、食同于一室;云南傣族的竹楼也是干栏式建筑;台湾至今还有一些木桩屋,其建筑的特征与岭南的干栏式房屋相类似。还有研究者指出,其实广州近代兴起的骑楼,也可看做是干栏式房屋的一种较新的变异形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