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荐书泛滥 作家陈村称名人推荐就是狗皮膏药

  “XX名人隆重推荐”、“中国顶尖十大XX联合推荐”、“中国著名XX联合推荐”……如今,这已成图书市场上的一道风景,只要是图书,封面必然会有名家推荐,其中语言不乏肉麻者,据记者统计,有的名家甚至在一个月内推荐了10多种书,令人不禁生疑:这些名家真的看了这些书了吗?他们知道他们推荐的书的内容吗?

    在这些“推荐”中,还经常会出现互相吹捧、循环推荐的现象。更神奇的是,随着名人推荐越来越泛滥,读者反响的边际效应日趋凸显,如今,一本书靠一个名家已经不够了,往往要几个名家“联合推荐”,乃至“腰封”越做越大,有的甚至接近了封面。

    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名人对自己“推荐”并不知情,作家陈村甚至曾公开批评“名人推荐都是狗皮膏药”。

    究竟是什么,让名人推荐变成了“狗皮膏药”?又如何才能彻底治理这个“狗皮膏药”呢?

    比拼腰封,宣传语过于浮夸

    腰封引来读者恶感,固然有活动的折页不太方便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宣传语的浮夸和虚假的名人推荐。在网上,有读者曾经专门收集最雷人的腰封,比如一本《德语课》的书,其腰封上写道:“德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杰作;世界五十大小说之一;一部余华借了舍不得还的不朽杰作;一部S.H.E随身携带的好读经典”。另外一本余秋雨的《问学》,腰封也很雷人,“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子《问学》余秋雨,五年来唯一新著,创制中国文坛散文式文化通史,用最具个性的文笔精心淬炼华夏五千年文化,从学者到先生,秋雨治学的感动进阶”。

    倘若作为宣传语,夸张一点也无可厚非,很多人反感的原因在于,这些腰封的宣传语,充满了“东方哈利波特”、“西方金庸”、“××同门”、“销量百万”等词汇,这些词汇除了争相浮夸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内容,读者根本无法从其中获得书籍本身的信息。有网友批评,“这出版商得急成什么样,才能把腰封整成这样?”

    出版商为了吸引眼球,在用词上尽力夸大,但是最后的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位网友说:“今天去书店,看到一本书大大的腰封上一行字:村上春树同门师妹,渡边淳一、黑木瞳最欣赏的日本女作家……华丽丽的把我给雷倒了,连书名和作家名字都没留意!”

    宣传掺水,名人推荐只是噱头

    除了夸张的宣传语之外,腰封最突出的则是众多的名家推荐,这些名家并不限于文化圈内,其他领域的名人也常常出现,推荐语真真假假,很难分辨。

    这些腰封上的名人推荐语,似乎是从以前的名人作序简化而来,好处是,本来序言只有一篇,多者也不过两三篇,但是简化成为这种一句话的推荐之后,则可以在一本书上放置好几位甚至几十位名人的推荐,影响力自然更大。

    同样的问题,名人推荐语往往也只是一些简短的赞扬词汇,基本上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些名人推荐未必就真的是名人写的,更不用说是名人看过书以后的评价了。

    一名出版社人士告诉记者,名人推荐大概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真看了,但是这是极少数的。现在全国每天出版的新书超过700本,大部分都有腰封,名人有多少?怎么可能看得过来。第二种是得到名人授权,名人大多都和出版机构有合作关系,出版机构借用一下名人的身份作图书推广,名人自然也不好推辞。当然,有些不是很熟悉的名人,还需要送点儿礼物,或者辛苦费什么的。第三种则是直接盗用名人的名义,这也没什么好说的,一般情况下名人也不会为此找麻烦。”

    遭遇“被推荐”也很无奈

    实际上,即便是上了腰封的名人们,也常常难免尴尬和无奈。

    著名学者张颐武表示,被人家用作腰封是常有的事情,“有一些是我看书后自己写的,有一些是人家跟我打过招呼,人情难却,也是难免的,当然,也有一些没跟我打招呼就用了,这么做自然不太合适,不过也很难追究。”

    作家陈村也是常常“被腰封”的一个人,在得知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某个悬疑作品新书的腰封上时,他曾公开批评“名人推荐都是狗皮膏药” 。

    姜昆则表示,自己除了用写序来推荐之外,从没做过腰封上的一句话推荐。但实际上,确实有过腰封上用姜昆的名字。

    王安忆也曾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在一本《我的抑郁症》的腰封上写着:崔永元作序推荐,以及著名作家王安忆翻译的第一本书!对此,王安忆曾公开解释说只是一次余兴节目,出版社曾提前打过招呼。

    尽管很多人并不喜欢,但腰封仍旧大行其道。某网友在文章中说了个笑话:某出版社要求所有的书都要做腰封,特殊情况不做的要社长批准。某天编辑聚餐,一编辑对着端上桌的烤兔,突然叹道:此菜好则好矣,惜乎尚缺一腰封。

    孰真孰假很难认定

    腰封夸大虚假,往往对读者造成误导,一位网友表示,“自己买了一本《空谷幽兰》,以为是安妮宝贝写的,结果回家一看原来是安妮宝贝推荐,安妮宝贝的字比作者的名字还大两倍”。

    这些误导,是否会构成违法,对此,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晓森律师分析说:“首先,名人推荐,涉及到姓名权的问题,必须经过授权才能使用,没授权的肯定不行。授权的也有范围,比如说人家允许你怎么用,不允许你用他的名字说太夸张的话,那就不行。其次,腰封上常常有销量百万之类的话,以提高自己的身价,这种数字必须是真实的,倘若是虚假的,那就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不管是《民法通则》、《广告法》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要求宣传信息真实,向消费者披露真实的信息,虚假信息则会构成虚假宣传。最后,至于很多宣传语非常夸张的问题,从道义上来讲,这确实是一种误导,是应该批判的,但是法律上却很难认定,这些语言大多都是文学性的,你很难区别哪个是合理的夸张,哪个是虚假的误导,这个度并不容认定。”

    晨报记者 周怀宗

    最雷人的名人推荐

    “中国著名高校商学院院长联合推荐”

    点评:名人不行了,改用名校。

 

    “中国顶尖十大私募基金经理联合推荐”

    点评:顶尖二字用得妙,反正也没人评。

 

    “×剧组制片人×××唯一推荐”

    点评:断了人家的后路。

 

    “铁凝、阎连科、刘震云、张悦然等倾情推荐”

    点评:推荐就算了,还倾情,怎当得起?

 

    “向你朋友推荐本书时,千万别让你对手知道”

     点评:得,咱也成名人了。

 

    “李德林力荐”

    点评:李德林是谁?力道多大?

 

    “俞敏洪送给新东方员工的教育经典”

    点评:为什么卖给我?

 

    “一本让丹·布朗等文坛大腕惊惧不已的新人处女作”

    点评:文坛大腕们的胆也忒小。

(责任编辑:李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