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米的《唐山大地震祭》巨幅长卷
4年绘成80米水墨长卷《唐山大地震祭》
从1976年到现在,34年过去了,身为大地震亲历者的著名画家乔文科、刘文甫以及他们的学生孙叔文和我,都已经从不惑到古稀、从而立到花甲,但每当想起地震当年的景象,心灵仍然会受到强烈的撞击。
2006年,刘文甫、乔文科首先提议绘制唐山大地震体裁的水墨长卷、并邀请我和孙叔文共同参与创作。对我们来说,最好的纪念形式莫过于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再现大地震中唐山人自救互救、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缅怀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同胞。
我们四人和百万唐山人一样,在那场地震中都经历了失去亲友的悲痛。但我们没有倒下,掩埋亲人,救助邻里,之后又立即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们都是大地震的幸存者,也是新唐山建设与发展的见证者。我们有责任、有能力记录这场世上罕见的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的灾难,以传递面对灾难时的人间大爱,引起人们心灵跨越的共鸣。希望借此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我们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我们在长卷创作的过程中听到了很多动人的故事:“一位父亲怀抱着婴儿,木讷地站在瓦砾之间,婴儿一只小手紧紧抓着父亲身上破烂的老头衫,隔着布吸吮着男人的乳头”;“一位中央首长刚刚抵达,就催促自己的专机马上去接送重伤病员”……因篇幅有限,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丢弃掉很多生动的故事章幅,不能不说这是创作中的遗憾。
绘制长卷前后历时四年,中间数易其稿,呕心沥血,终于在今年完成了这幅高18.5米、长80多米的《唐山大地震祭》巨幅长卷。长卷分为地震将临、神兵天降、自救互救、八方支援、伤员外运、清尸防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再组家庭、欢送亲人十部分。为表现唐山地震中的磨难,我们以“祭”字为切入点,展示唐山人在大悲大痛面前的壮烈激昂,以黑白为基调,全景式地展现凝重悲壮的场景,勾勒出母亲的哀恸、孩童的惊恐、人们绝望而又渴生的奋争,以及在那死亡弥漫的废墟间闪动着无数红领章和五角星,让观者如身临其境。当年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总指挥迟浩田将军特为画卷题词:“那万众一心,共赴危难的感人情景,令我终生难忘。”
在我们的创作过程中,每个人物都如雕像般凝固在了我们心中。如今,画卷完稿,如释重托,作为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希望长卷能使观者穿越时间和空间,完成对那场大地震24万罹难同胞的一次心灵祭奠。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