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桥的故事》遭质疑 嘉庆年间怎么能说是清初

巴金散文《索桥的故事》编入了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笔者在阅读时意外地发现,其中个别地方值得商榷。

《索桥的故事》一文中的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一个走过索桥的人添一些温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后的寒冷冬天,我站在桥头还会揭下帽子当团扇来扇。”我不知道巴金先生是什么时候写的这篇散文,就算从巴金先生2005年病逝算起,三百年前也应该是1705年以前。而北师版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在课程资源中介绍:“清嘉庆八年(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栏杆,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巴金先生是大作家,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知识性的错误呢?时间可悬殊了近一百年啊!1705年是清康熙44年,何先德夫妇尚未出生,怎么去修桥呢?何况巴金先生写此文应该不是在本世纪,那么,巴金先生所说的300年前应该是17世纪,何先德夫妇更不可能倡议修桥。

另外,文中说,“这索桥叫‘何公何母桥’,是清初一姓何的教书先生设计修建的。”嘉庆年间怎么能说是清初呢?应该是清朝中叶。

如今,巴金先生已经作古,我们无法求证;但教材编辑者,不可能连这点历史常识都不知道吧?于是,笔者特意就这个问题向北师大出版社去信,编辑回复说是尊重巴金原文,拟只在教学参考书中说明。笔者认为,在知识、真理面前,不管是谁,错了就理应改正。因为尊重学术、真理的权威,尊重全国千千万万正在渴求知识的小学生,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千千万万的小学生正在被迫学习错误的知识,而且今后他们还可能会理直气壮地以巴金的文章作为证据。

真诚希望北师大出版社找有关专家就笔者提出的质疑进行论证。如果确实有知识性错误,就应该改正,或者先把这篇散文暂时撤下来。我想,巴老若泉下有知,也一定会支持对错误的知识进行更正的。这样盲目地尊重名人,反而是对巴老的最大不敬!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