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红直面"新红楼"争议 我选择的是"知难而进"
李少红 江文骐/摄
新版《红楼梦》剧照 资料图片
7月17日,李少红55岁生日。因为新版《红楼梦》,这个生日过得委实忙乱。当日,李少红率剧组在苏州做了一天活动,准备晚上从无锡飞北京,不料,候机6个小时之后,航班取消。于是夜奔南京已是18日凌晨4点。
李少红在南京曾与众多媒体“短兵相接”,媒体多用“强硬”一词形容这个巨蟹座女人。而当本报记者在走廊里与她单独相对时,她欣然答应接受《新华日报》独家专访,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欢迎“有质量的板砖”。
在这里,我们听到了导演的声音。相信绝大多数媒体批评新《红楼梦》是正常的艺术探讨,而非恶意的板砖,也相信李少红为这部作品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与努力。彼此真诚地倾听对方,并捍卫对方说话的权利,这应该是健康的艺术争鸣前提。
关于初衷:
翻拍经典是“烫手山芋”,但我选择了知难而进
名人坊:翻拍经典向来不是个讨好的活儿,是什么促使你接了这个“烫手山芋”翻拍红楼?
李少红:如果从个人利益着想确实是这样,尤其对已经功成名就的人来说。但是,翻拍经典确实又很需要创作上相对比较成熟的人来担当,才能有艺术质量上的保证。所以,要看把什么放在首要位置上选择。我选择的是知难而进。可以说是经典的魅力不可抗拒,也可以说是性格使然。
名人坊:接拍的时候就沸沸扬扬,话题不少,选秀、换导演等等。怎么排除干扰,保持心态?
李少红:在接拍这部戏之初,我就已经做好思想准备,经受我艺术生涯中最大规模的一次语言风暴。电视创作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就好像种果子,果子一定要等到又甜又漂亮的时候才会拿到市场上去卖。但《红楼梦》从开始选秀就把它的一切曝露在大众眼皮底下,跟以往的创作不一样。这也是我们这个戏独有的一个好处,如果能把舆论引导到探讨名著价值上去,弘扬我们的古典名著,这是一个求之不得的机会。所以,与其去躲避压力,不如接受,坚持到底,拿出我人生所有的经验,健康地拍完这部戏。
名人坊:从《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到新版红楼,及至将来,您希望打造一个什么风格的李少红?
李少红:艺术就是一个风格化的东西,我没有想说刻意打造一个“李少红”风格。《大明宫词》、《橘子红了》是风格强烈的作品,大家觉得好,原因之一是因为大家对剧情、环境、表演还有整体风格是接受的。那么《红楼梦》,我想它也不能说是李少红风格,要说风格也是曹雪芹的——没人敢在巨匠面前打上个人风格的烙印。所以,我所有的灵感和风格都来自于文本——原著以及剧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