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红直面"新红楼"争议 我选择的是"知难而进"

 

李少红 江文骐/摄

 

 

新版《红楼梦》剧照 资料图片

 

    7月17日,李少红55岁生日。因为新版《红楼梦》,这个生日过得委实忙乱。当日,李少红率剧组在苏州做了一天活动,准备晚上从无锡飞北京,不料,候机6个小时之后,航班取消。于是夜奔南京已是18日凌晨4点。

    李少红在南京曾与众多媒体“短兵相接”,媒体多用“强硬”一词形容这个巨蟹座女人。而当本报记者在走廊里与她单独相对时,她欣然答应接受《新华日报》独家专访,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欢迎“有质量的板砖”。

    在这里,我们听到了导演的声音。相信绝大多数媒体批评新《红楼梦》是正常的艺术探讨,而非恶意的板砖,也相信李少红为这部作品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与努力。彼此真诚地倾听对方,并捍卫对方说话的权利,这应该是健康的艺术争鸣前提。

    关于初衷:

    翻拍经典是“烫手山芋”,但我选择了知难而进


    名人坊:翻拍经典向来不是个讨好的活儿,是什么促使你接了这个“烫手山芋”翻拍红楼?

    李少红:如果从个人利益着想确实是这样,尤其对已经功成名就的人来说。但是,翻拍经典确实又很需要创作上相对比较成熟的人来担当,才能有艺术质量上的保证。所以,要看把什么放在首要位置上选择。我选择的是知难而进。可以说是经典的魅力不可抗拒,也可以说是性格使然。

    名人坊:接拍的时候就沸沸扬扬,话题不少,选秀、换导演等等。怎么排除干扰,保持心态?

    李少红:在接拍这部戏之初,我就已经做好思想准备,经受我艺术生涯中最大规模的一次语言风暴。电视创作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就好像种果子,果子一定要等到又甜又漂亮的时候才会拿到市场上去卖。但《红楼梦》从开始选秀就把它的一切曝露在大众眼皮底下,跟以往的创作不一样。这也是我们这个戏独有的一个好处,如果能把舆论引导到探讨名著价值上去,弘扬我们的古典名著,这是一个求之不得的机会。所以,与其去躲避压力,不如接受,坚持到底,拿出我人生所有的经验,健康地拍完这部戏。

    名人坊:从《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到新版红楼,及至将来,您希望打造一个什么风格的李少红?

    李少红:艺术就是一个风格化的东西,我没有想说刻意打造一个“李少红”风格。《大明宫词》、《橘子红了》是风格强烈的作品,大家觉得好,原因之一是因为大家对剧情、环境、表演还有整体风格是接受的。那么《红楼梦》,我想它也不能说是李少红风格,要说风格也是曹雪芹的——没人敢在巨匠面前打上个人风格的烙印。所以,我所有的灵感和风格都来自于文本——原著以及剧本。

(责任编辑:单晓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