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能力急剧下降 别让汉字成为下个“申遗”对象

作业论文几乎都在电脑上完成,手写家书也被打电话、发短信代替。由于频繁使用电脑和手机,许多年轻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急剧下降(《广州日报》7月19日)。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记载着中国文化的变迁,中国人的一切情感,都藏匿在小小的方块字中,如今却在电脑和手机的冲击下面临危机。

诚然,汉字也需与时俱进,那些“孤僻”汉字的死去,倒也无须过多在意。而且,电脑和手机的出现,是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对此,我们无须逃避。但倘若一个民族的大多数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拒绝使用汉字,或者不会写汉字,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遗忘自己的文化根本?毕竟有了汉字的出现,才有中华文明的记载。汉字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和性格雅趣,所以写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文明的传承。遗憾的是,如今除了“签名”、“批示”外,多数时候汉字已失他途。

长此以往,汉字会消亡吗?理论上说,只要国人还在说汉语,汉字就不会消亡。但以现在形势发展,我们有必要担心:以后的人可能会逐渐淡忘汉字的写法。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取代,当写日记变为写博客……有一天,出现拉丁化的汉语拼音,也不是没有可能。

据报道,重庆一市民在家中和妻子打招呼,也用电脑飞信,气得妻子要离婚。虽然听起来很可笑,但放在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的大背景下,“网络依赖症”和“电脑失写症”对汉字的弱化作用就不容小视。眼下还是学会在电脑时代和手机时代书写汉字最为重要,等到有人和我们抢着为汉字“申遗”,可就是莫大的讽刺了。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