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区与商业开发 到底谁该影响谁?
艺术区是一个全球化的艺术发展和文化产业现象。目前,艺术区已成为全球艺术家生活、工作和创作的主要聚居地,艺术区的建设和商业运营也成为一种新兴产业投资方向,它们对于推动当代艺术发展和文化艺术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艺术区正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构成的产业单元在各地兴起,聚集和形成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主力军。但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京城艺术区面临被拆除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网络,艺术家的被迫迁徙,城市规划、商业利益与原生态文化空间的冲突正渐渐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不可避开的矛盾。
北京一号地艺术区“起死回生” 成为艺术生活区
两年前,记者曾到一号地艺术区采访,那个时候盛满壮志雄心的一号地人描摹着美好的前景,画图纸、谈规划、忙装修,一群为艺术理想而生的人天天泡在一起,就像故友一样相处。
两年间,一号地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又被拆迁传闻几度折磨,曾经陷入一片萧瑟,画廊关门、餐厅停业、艺术计划停顿。
而今,记者再次造访此地却发现,艺术生活区的全新定位让一号地重新焕发了活力。
确立艺术生活化主题
以国际艺术区为定位的一号地诞生于2005年,占地2700亩的超大规模曾经让业界充满了期待。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这个主要靠国外画商支撑的艺术区突然陷入了危机,国外画商似乎一夜之间突然蒸发掉了。随后,艺术区又遭动荡,随着临近的索家村、费家村以及草场地等地的画家工作室和画廊纷遭拆迁,所有人都担心艺术区也会被拆迁。
转机发生在去年7月,赛特奥莱名品折扣店进驻只有一站地距离的马泉营。紧接着去年11月,15号地铁一期正式在顺义段铺轨,其中的崔各庄站和马泉营站距一号地都很近,地铁预计今年年底通车。
随着商业版图的明朗,一号地的命运悄然发生转变,决策者已将其纳入崔各庄乡商业和旅游区域之中,成为高端配套项目。
何各庄村党支部书记田兴说:“我们最终确定了一号地艺术区艺术生活化的主题。一号地就是要通过变脸,让大家实实在在看到艺术元素如何融入生活。而通过和商业区、旅游区的融合,是最好的途径。”
今年6月,一号地也终于得到了确实答案:这里不会动,但纯艺术区的计划同时宣告终结。
高端艺术区难以独立生存
早在一号地成立时,初创人曾经雄心勃勃地想在此建立中国美术馆分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古根海姆艺术机构的分支机构,但现在看来,这些梦想将永远不可能实现。艺术批评家朱其说,目前,高端艺术区还缺乏配套的基金会捐赠税收免税制度,没有基金会制度,就会造成艺术区或者艺术机构有钱盖房子,没钱运营的窘境。再有,艺术区没有产业为前提也很难生存。(《北京日报》路艳霞)
北京朝阳艺术区难逃拆迁命运 艺术家位置在哪里?
去年夏天,北京市朝阳区启动了“推进城乡一体化暨土地储备”的工作动员会,涉及拆迁的有金盏乡、崔各庄乡等7个乡,涉及土地达30余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内有10多个艺术区。
时间过去了一年,艺术区的拆迁毅然前行。
艺术区?乌托邦?
在艺术区大拆迁的背景中,不少艺术家开始深思:去哪里居住是次要的,更关键的问题是,艺术家在这个城市的位置在哪里?
´,´
记者在798碰到艺术家新的迁移路线并非偶然。已经有迹象显示,在遭遇拆迁之后,很多艺术家选择了更为偏远的宋庄,以此作为栖身之地。1994年开始,一批艺术家在宋庄集聚。1995年秋,圆明园画家村被解散,撤出的艺术家很多流向了宋庄的小堡村。据宋庄艺术促进会统计,截至2009年6月,登记在册的宋庄艺术家已经有3600人。
据了解,与被拆迁的朝阳艺术区相比,宋庄70%~80%工作室的装修是由业主根据艺术家的要求进行的装修,艺术家的投资风险降低了。目前,宋庄的房租是每平方米每天0.4元,这与北京其他艺术区中相比,也是“中等偏低”。
这一切,似乎显示宋庄是未来最靠谱的艺术区。然而,在许多艺术家看来,去宋庄就如同“逼上梁山”。曾经策划798双年展的小袁说,“在798附近做一个活动,和在偏远的宋庄做活动,影响力能一样吗?被拆迁的艺术区已经有了世界交流的能力……但留给艺术家们的选择已经不多。”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显著增强,但是中国文化、东方神韵在世界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经济影响力的增长而同步提升。换句话说,目前,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影响力并不相称。“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艺术园区、艺术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城市建设才需要‘规划’。在规划中,怎样想办法,想什么样的办法,给文化艺术发展留个恰当的位置,留住艺术家,本身就体现出见识和文化。”
现在看来,2007年发布的《大山子798厂艺术区调研报告》中有一段话仍然具有寓言的意义:艺术家无论在哪里生活都不喜欢被束缚,他们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参与活动,但现实往往是相反的,他们虽对798的前途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他们知道自己没有权力,对一些问题只有无奈。
艺术区何去何从
北京艺术家的“失地”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圆明园时期”。那时,海淀区西北角的圆明园地区聚集了大批的“体制外职业艺术家”,因此形成了当时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圆明园画家村”,也走出了当代一大批“大腕”级人物。
后来,因为一场“治安冲突”,所有艺术家被作为“三无人员”赶出村,搬到了今天的798和宋庄。尽管这些艺术家中也出了名人,作品中出了“天价”,但是,艺术区看上去仍然没有金融区或者商务区吸引人。
就在这些拆迁艺术区的附近,“大望京”周边的房价已经直奔3万元/平方米。在“金融后台服务区”、“第四使馆区”、“空港商务区”、“中央居住区”等概念的照耀下,这些原本的艺术区脚下的土地也变得寸土寸金。
有人认为,政府规划出专门的艺术区用地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是也有艺术家并不同意,“如果周边都是写字楼、星级酒店和高档楼盘,那不是真正的艺术区。”也有艺术家说,“其实,银行界来买画的人是最多的,不过他们只关心能否升值,并不关心艺术。”
记者了解到,与798艺术区、酒场艺术区、一号地艺术区属于特批的创意产业用地不同,北京还有很多其他艺术区都属于建在农业用地上的“违法建筑”。因此,很多人是签了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租房合同的,现在三年不到房子就要被拆了。
与拆迁相对应的是规划。今年1月,北京提出了将打造“世界城市”的目标,参照坐标是纽约、东京、伦敦等大都会。很多艺术家建议,为配合未来的都市规划,沿798艺术区向东至草场地一带建立公共艺术场馆群,加上已成形的798艺术区、草场地的画廊区,这一带将拥有北京最集中的公共艺术场馆,可组织成极丰富的城市文化生态,成为京城最绚丽的当代文化风景……
这也许是所有艺术家的梦想。梦想不一定会全部变为现实,但它会长久活在很多人的心中!(《人民政协报》)
评论:城市规划勿损毁艺术生态
系列冲突,其间牵扯到艺术家的维权问题,也牵扯到艺术生态的建设与保护问题。这个冲突因为发生在作为公众人物的艺术家身上,格外引人注目。其实,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艺术园区、艺术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经济高速发展后,文化才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后劲。所以世界各国都在鼓励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不遗余力。而从西方近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世界艺术中心也都是伴生于世界经济中心的。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带来了文艺复兴,同时也使其成为当时的世界艺术中心。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又把世界的艺术中心带到了法国。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中心,世界艺术中心也随之向美国转移。而文化艺术的发展,最可宝贵的资源就是艺术家。
据了解,世界各国艺术家群落的形成,都有其自然的规律。为了挽留艺术家,针对艺术家的“安居乐业”问题,各国政府都殚精竭虑。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央美院教授马路说,巴黎吸引艺术家、稳定艺术家的方法,是由市政府为艺术家提供一批廉租工作室和平价工作室。二战以后,世界艺术中心开始转移到美国纽约,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好转的法国意识到了世界艺术中心的重要性,进而推出了这些吸引艺术家的举措。巴黎市政府要求开发商必须提供住宅建筑的3%,用作艺术家的廉租工作室。当然,这些艺术家必须参加过一定级别的展览,才有资格申请廉租房。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显著增强,但是中国文化、东方神韵在世界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经济影响力的增长而同步提升。换句话说,目前,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影响力并不相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还需要大幅提升。
作为全国的艺术文化中心,北京已经提出要建世界城市的目标。而世界城市不只要重视硬实力,更要强调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在这种目标上,重新思考对艺术家的态度,对艺术区的规划,重新定位考量城市的发展与长远利益是当务之急。因此,马路建议,从发展“世界城市”的目标出发,政府可以在全国率先试点提供廉租艺术工作室,最重要的是让艺术园区的生存能够获得政策和法律的保护,让不那么财大气粗、没那么商业化的艺术家们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创作环境,而不再被开发商们“赶来赶去”。
地产业的高热,对已经形成的艺术园区的冲击显而易见,不能忽视。 包括798在内的近20个北京朝阳区的艺术区被划入拆迁范围,已经引起艺术园区较为激烈的反弹。无论真相是什么,政府如何与艺术家进行有效对话,如何细心养护艺术生态,如何对文化艺术发展早作规划,确实是一门学问。
马路在递交给有关方面的建议中写道:“艺术家们可能很快又要到更远的地方寻找工作室。不断的迁移必然导致艺术家的流失。北京应该留住艺术家,特别是高素质和有发展潜力的艺术家,避免优秀艺术家流失。”
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地产业的暴利加剧了城市建设的功利化,导致一些形成的艺术园区被拆迁;另一方面,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汉在内的一些大城市,也深谙特色文化艺术园区的成熟和培育,可以给城市发展添光彩,加高分。仍以北京为例,三里屯、什刹海文化就是特别典型的案例。许多艺术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蔚为大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城市建设才需要“规划”。在规划中,怎样想办法,想什么样的办法,给文化艺术发展留个恰当的位置,留住艺术家,本身就体现出见识和文化。(《人民日报》)
美国纽约艺术区的兴衰启示
在现当代纽约历史上,艺术家和画商为寻找廉价房租和合适空间的主观行为,客观上曾导致了纽约城市建设和立法的相关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使艺术家生存空间得到认可或者有了起码的改善,而且影响了社会时尚和当代文化;影响了纽约整个城市,甚至波及到世界其他城市。
格林尼治村的变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格林尼治村,是当时美国城市生活的缩影。富人住宽敞豪宅,银行家和职员住高层公寓,爱尔兰和意大利新移民住经济公寓。艺术家、作家、波西米亚浪人们呢?住稍加改造的老房子。
´,´
格林尼治村聚集着很多文学家,汤姆斯·佩恩晚年在这里生活,爱伦·坡换住过好几处房子,沃尔特·惠特曼的住处离这里不远,亨利·詹姆斯出生在华盛顿广场,马克·吐温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那时以视觉艺术创作为业的画家、雕塑家、摄影师和商业艺术家们,作品的尺寸较小,除了喜欢有天窗和向北的工作室,与作家和诗人相比没有特别不同的空间要求。
格林尼治村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村”中住着让保守阶层人士看来无论穿着和举止都很怪异的艺术家。
两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两大批来自欧洲的新移民。格林尼治村像纽约其他地方一样,人口数量剧增。地产开发者伺机进行重新开发,原有的小尺度街道、风格多样化的建筑和浪漫的艺术气氛,逐步被符合最低居住标准但是密度和高度迥异于过去,而且品位一般的高层公寓所取代。到20世纪中期,占绝对数量的中产阶级住宅,价格不是艺术家能够考虑的。这实际上驱使着艺术家们另谋活路。而没有经历大面积大规模开发的苏荷(SOHO),自然吸引了艺术家的目光。
苏荷,LOFT生活方式发源地
苏荷在格林尼治村南边,名字原意是休斯敦街以南地区(south of Houston)。20世纪上半叶,这里是纽约的轻型加工业基地。
战后的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作品,具有19世纪沙龙画艺术家不可想象的大尺寸和多种媒介。原在格林尼治村、东村等地的艺术家,逐渐感到老房子的小空间不得施展。与此同时,战后轻型加工业走向萧条,苏荷地区空置的车间和库房是敞开的LOFT,具有一般居住建筑所没有的、未经隔断的大空间,成为艺术家青睐的地方。随着工厂的慢慢撤离,艺术家不断进入。到上世纪50年代晚期,苏荷已成为纽约艺术家密度最高的地方。
但最终使苏荷成为西方当代艺术重镇的重要因素,还是商业画廊的进入。到1976年,这块弹丸之地云集的画廊已经超过70家。到上世纪80年代末,各类大小画廊达200多家。
苏荷闻名纽约,随后闻名世界,其艺术家工作室和住所具有的散漫而有秩序、不昂贵却有品位的自然风格,经过媒体的宣传,一度成为家居时尚。参观苏荷的画廊,一度成为有闲阶级妇人别致的活动内容。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荷作为一个城市老旧地区的转型成功,它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受到了商家的关注。著名服装和化妆品公司纷纷进入苏荷,建立旗舰店专卖店,苏荷的街道变为精品街。这样的多方压力,使苏荷的建筑空间成为紧俏商品,最终落实为持续上扬的房租。苏荷的画廊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大迁移。
艺术区与商业开发,到底谁该影响谁?
制造业和工业等低附加值的产业退出历史舞台,留下大量老工业建筑群后,一些艺术家自发入驻这些破旧空间,死气沉沉的老工业建筑开始出现生机和活力,从而逐渐形成自然生长的艺术社区,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商业开发和文化发展。鉴于此,各国各地区纷纷创建艺术区或创意产业区,使其在短短几年中经历了由自发集聚到政府创建的发展轨迹,并在全球迅速风靡。
比如美国“SOHO”已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创建创意产业区的热潮。英国正是借鉴美国“SOHO”发展模式,在自身工业正处于下坡路而造成城市功能空间萎缩的现实基础上,加快了在城市己抛弃空间内发展创意产业区的步伐并取得了积极的效应。其中,“泰德现代艺术馆”的发展是典型例子。它前身是泰晤士河畔的岸边发电厂,现已发展成为英国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伦敦十大旅游景点。
但对于处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发展迅速、变革巨大的国家来说,艺术区在带来商业繁荣的同时,也在将自己带向风雨飘摇的境地,不断贴出的拆迁告知,迫使艺术家们不得不一次次迁徙,重新开始另一段生活。这里既有政府的城市规划与商业开发问题,也有艺术区自身发展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看到许多城市里富有活力的地区,并不是那些按照规整体面的城市或区域规划设计图完全新建起来的部分,而往往是那些根据城市区域原况保留下来的部分。就现在北京朝阳区798及其周边所形成的整个艺术区而言,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现在游人络绎不绝的798艺术区这一个局部;而还应当看到798周边艺术区与798的整体关系。这些艺术区包括草场地艺术区、环铁艺术城、黑桥艺术区,创意正阳艺术区,008艺术区,将府艺术区,东营艺术区,索家村艺术区,北皋艺术区,南皋艺术区,一号地艺术区,318艺术区,费家村艺术区,盛邦艺术区,蟹岛西艺术区及更远一些艺术家聚集地等。这些周边的艺术区与798艺术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城市生态系统。这种自发形成的有机城市生态系统是我们当前许多自诩为“先进、进步的”推倒一切重来的城市规划方案所不能提供的,较之经过许多艺术家包括画廊媒体等艺术服务机构的从业者长期努力而生长出来的现有城市区域生态系统来说,这些全新的城市区域规划方案因为其无视城市的自发生态和城市区域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显得枯燥呆板和一厢情愿,这些全新的城市区域规划方案需要在尊重城市的自发生态和区域联系的基础上作出重要的调整,唯其如此,这些规划方案才不至于变成一副讽刺画。(《艺术导报》 刘向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