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文:吴冠中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
杨延文(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吴冠中学生)
吴冠中先生不仅是一位艺术大师,他更是一名教育家,而且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家。1979年,吴先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文章《绘画的形式美》,引发关于艺术形式的探讨。但这种思想观念的形成,应该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他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就一再强调形式美的重要性。在那个年代来谈形式美,实在太难了。而且在那个年代他就警诫我们:美术家只能与摄影做邻居,绝不能做朋友。
当时从整个大环境上看,以俄罗斯为主的油画创作占据了主流,他在当时就提出油画还是应当以法国油画的传统为主,特别是塞尚以来的诸多流派。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画人体模特的时候,他非常在意模特的动作,也特别关注重心的概念。教课的同时,他对自己的创作毫不放松,一年至少要出去写生三到四次,他主张“就地炼钢”,把当地最好的东西收集到一起形成作品。常常是他在前面支起画架,我们在后面跟着写生。这种教法的好处是学生能在实践中看到老师怎么做,从而明白自己如何做。今天在人们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吴先生作品价格的时候,其实他对我们这些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他的理念。我们是亲历者,在体会他的绘画创作成就时,也更直接。
他常说自己要艺术,不要命,这也不单单是口号。他特别珍惜时间,也很容易满足。吴先生有失眠症,睡眠不好,因此,晚上是他思考的时候。也是因为睡眠不好,他起得很早,一早爬起来去楼下的公园里转转(后来更多的是陪师母),就回家画画。他太爱画画了,经常因为画画,把一日三餐的时间缩短得很少,他自己总认为三顿饭,早饭少吃点,中饭也少吃点,晚饭可以多吃。我记得他四五十岁的时候,早饭很少吃,中饭也就是啃个馒头或者吃块糖就解决了,其他的时间都用来画画。他生前一直住的那套房子刚买下来时,他非常开心,觉得楼下有个公园,随时可以去转转;另外就是他觉得这个小区暖气烧得好,很暖和。有一次去老师家,快到饭点,老师非要留我吃饭。说是师母做了好吃的——鸡汤面,让我享受下美味。吃饭之余,老师说有一些毛线用不着,让我带给妻子织件毛衣。记得有一年我陪他去外地写生,我们去吃鸭血豆腐,他开心得不得了,那种满足感作为学生,我都觉得震惊。
形式美、结构、构成、雕塑感这几个词,是他常挂在嘴边上课时跟我们讲的,这也体现了他绘画上的追求。我认为他这一辈子在绘画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这一时期,像《又闻杜鹃》、《扎什伦布寺》都是特别典型的作品。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大约在“文革”后期,他开始尝试中国画的探索。当时,原中国书协副主席朱丹为他刻了“荼”、“冠中写生”两方印章,他很多中国画的作品中都钤了这两方印。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后,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最后的这20年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阶段,创作了大量经典的作品,像《高昌遗址》等。
师母长期身体不好,但吴先生基本不请保姆,始终自己照顾。他曾戏称自己是老伴的保姆。当时已是80多岁高龄的他,一人照顾老伴的吃喝、洗澡、就寝等日常生活十余载。
现在先生去世了,我认为不能将目光更多集中在他作品的价格上,这些作品的价值在将来一定会有一个定论,这毋庸置疑。他的很多观点,让外界看上去,他更像一个斗士,但我想说,这只是一个方面,一个对妻子、对子女、对学生,都非常好、非常负责的人,他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一定是一个好人,他内心中饱含着的默默温存,这么多年都在我们心中回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