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车 艺术 环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尹秀珍-洗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Wat Pa Maha Chedi Kaew 泰国瓶子寺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半车策划人:曾嘉


  今年6月应《ELLE》之邀合作了一期环保与艺术的专题,介绍了一些与环保有关的中外当代艺术家作品;今年5月的《艺术时代》杂志也就环保做了大专题,深入而丰富,把与环保相关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进行了梳理与透析。关于环保各行业都在密切关注,近日在网上漫游时无意搜到一个叫“半车”的概念,感觉很有意思,于是寻根问源找到了这个“半车”的策划人曾嘉,新晋时尚集团旗下的一本汽车刊物,一起聊聊她策划“半车”这个概念的故事。


  窦子:“半车”这个词起初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想表达什麽?


  曾嘉:当时在策划年度品牌活动,一个人闷在书房里,随意翻翻老爸的书找灵感。


  翻到了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半半歌”,茅塞顿开,“一半还至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这“半”字非常精妙,它高度概括了中庸之道与和谐之美。恰巧最近迷上了看“国学堂”,


  其中一集讲到了从国学角度看阿凡达。“能量守恒”是这部片子给我的最大意识。


  而落到现实策划中,一本汽车刊物怎样能以自己的力量和行为影响更多人,就成为思考的核心。于是就有了“半车”这个策划。“半车”是倡导所有驾驶者务实的低碳行动,主动减少驾驶时间,多样化出行。不绝对化,不激进,只引导驾驶者进行“绿色选择”。


  窦子:听周围一些朋友说,你也邀请了一些名人响应“半车人”行动?


  曾嘉:对,比如梁冬,曹方,李霞等等,因为他们的人生轨迹本身就非常具有说服力。


  梁冬倡导的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是一个新派国学的实践者,他也是心灵环保的提出人。曹方在行走中用音乐唤醒真我,李霞发起的减法生活,已经影响了很多圈内的明星好友共同走在路上。其实在与他们的沟通中,收获最大的是我,因为我发现自己设定“半车”这个概念小了,其实可以延展很多方面,都可以低碳与更加实用。比如李霞提出的后备箱物品减半,每次只加半箱油,不换大排量汽车等等。环保绝对是一条不归路,我们都在路上,走一小步也好,所以“半车人” 是务实之举。


  窦子:你认为“半车”会引领一种新的价值观吗,它与时尚又有哪些关联?


  曾嘉:它至少会影响驾驶者的价值观,因为人们以前对车的追求(包括自己在内)都是向往


  超级座驾,而我们确实不能将高端产品与环保完全对立起来,但至少现在人们都在有意识的


  去选择绿色的产品与生活方式,这本身就是意识的提高。至于与时尚性的关联,有一天在


  我们大厦对面发现了一部改装小车,车顶架着一部同样颜色的白色单车,很多人都在围观。


  其实这样的组合在国外很多,而在中国确实还是一少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半车”很酷,


  很时尚;就看你怎样去玩,去感受,去走出你的一小步。


  窦子:行动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没有具体行为的难免会成为一种口号和空想,有动起来的“半车”活动吗?


  曾嘉:是的,我们已经开始行动,连动了一些友媒,在网络和电波上发起“最酷半车人”的评选活动,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媒体平台找出一些“半车”的意见领袖,他们无论从环保意识、生活方式以及个性表达上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们引领着一种很积极而务实的生活态度。他们将影响更多的人意识到“ 半车”这种行为的意义所在。另外,我们还打算在9、10月份组织一个“半车低碳”地面行为,形式暂时保密,会很有意思。


  窦子:我看你在专题里策划了“半半哲学”版块,谈谈你自己的“半半哲学”吧。


  曾嘉:以前我们都认为车让我们的生活半径变大了,而现在“半车”让我们的生活体验变深了。我们可以沉下来,去留意曾经错过的风景与车子根本无法到达的神秘、美妙之地。


  从曾嘉策划的“半车”活动我联想到其它领域关于环保展开的行动。国内外的艺术家们也一直用他们不同的创作表达着他们对环保的理解,艺术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是它尖锐地抛出问题,让我们重新感受和思考。联想到这次在《ELLE》介绍的几位中国当代的艺术家,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关注环保:比如观念艺术家尹秀珍90年代中期的大地装置作品《活水》和当代摄影艺术家熊文韵的《流动彩虹》都用行动着的艺术表达着了艺术家对环保的理解与态度。《流动彩虹》是一个“在路上”的作品,熊文韵为它六次进藏。1998年开始,她用了3年时间,在川藏公路上先后多次实施了这一主题的作品。它包括对公路沿线自然环境、原生态建筑和运输卡车的装置性表现,并以摄影和录像的形式留存下来。《流动彩虹》已经超越了艺术作品本身,成为了一项社会的公益活动。


  而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家徐冰的《木森林计划》也极具代表性,这是“Rare”国际资源保护机构策划的人类、自然项目中的一个,它从心灵和人文的层面来关注环境保护。徐冰到肯尼亚与当地儿童互动,手绘出他们心目中的树林,这些最淳朴而又具创造力的作品触动人们,重新审视树木以及绿色带给我们的美好与宁静;而卢广的纪实摄影专题《关注中国污染》则从反面刺痛我们,把严重污染的现实直接摆到你面前,充满震撼力,他的这组作品在2009年获得了第 30届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


  如果艺术家以艺术的形式提出对环保和低碳的思考,建筑和设计领域对环保和低碳的思考和试验就显得更为切实可行,一个灵感就可以给环境带来很多改变。比如用空瓶子来建造房子,这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发展到现在形式更加多样。这样的建筑非常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泰国四色菊府(Sisaket province)的寺庙Wat Pa Maha Chedi Kaew,寺里的僧侣们用上百万回收的空啤酒瓶建成;而阿根廷艺术家Tito ingenieri则用了20年的时间在基尔梅斯(Quilmes)建造了一个用600百万回收啤酒瓶构成的大房子。


  这种方式一方面节省了砖头瓦片等建筑材料,也创造了新的审美,更重要的是废物利用,为环保贡献了新的角度。国内的建筑师们也在用不同的发法实践着环保与建筑的结合。我的好朋友马晓威,2007年从英国回来后在北京开办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MASAA,最近听他介绍他们正在为深圳设计一个酒店方案,鉴于深圳位于中国南部,他们特地为他们的整体建筑设计了特殊的“散热片”,不仅能减少空调的使用频率,同时让建筑外观不仅仅成了一个仅供观看的功能性的用途,也更增加了建筑外观对居住者心情的影响。


  从艺术、建筑到“半车”与日常生活,环保都是一种意识与行动的融合。就像“半车”是从自己出发,倡导低碳生活;而把“半半哲学”延伸到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也是适用的,比如节省日常的资源。


  艺术家楚云的作品《星群》给人印象很深,在黑暗的空间里亮着各种微弱的光,像闪烁的星星,只有你走近才会发现那是我们日常所用电器的指示灯(电脑、电视、充电器),虽然我们睡了,而机器世界还在运转。


  环保不仅可以与艺术、行走、科技等发生关联;它更存在于每天的生活中;环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种习惯;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实际行动。真心希望大家一起动起来,从日常小事做起,从“半车”生活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希望《2012》只是一部电影。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