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版古籍:嘉靖14年《旧唐书》拍得22.4万元

 


  古籍善本自从前几年在拍卖市场上渐露头角,近年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宋元名梓难得一见,明版古籍便成为市场上的主力军了。今年春拍中推出古籍专场的公司不在少数,拍品也是十分丰富。先是一函五册元朝《坐隐斋先生自订棋谱全集》在万隆拍出33.6万元,随后海王村拍卖公司一套两百卷明嘉靖十四年的《旧唐书》以22.4万元成交。但是北京德宝春拍古籍专场创下了2010年春拍诸家拍卖的成交额之最,其中一套明嘉靖十二年世德堂刻本《六子全书六十卷》拍出73万元高价,为2010年古籍善本的收藏开了个好头。纵观全场,明版书的成交情况有突出表现。


  此场专场共计12件拍品,其中抄本两部、宋版一部、新文学一部,余则为明版或宋元版明印本。其中黄丕烈跋、陈鳣家抄本《砚笺》,以120万元落槌。有黄跋的书已经是文献界早有定论的珍本,陈鳣的抄本、跋本更是第一次在拍卖市场上出现。另一件汲古阁抄本《金石录》,此书虽然不算是毛抄中的精品,但由于《金石录》一书的宋刻本在清以前基本上被认为已经失传,未有著录,此书的流通在乾隆雅雨堂本出现之前基本上都以抄本的面目出现,拍品作为经过大藏书家毛晋父子勘定的抄本,其文献价值与版本意义与宋本不相上下,最终拍得55万元,相对于复本不断出现的一般明刻本来讲,这个价钱不可称为高价。


  这两件拍品之所以会以相对低价成交,与现在藏家对稿抄本的认知有关。我国古董行业的造假渊源较长,书画瓷器的赝品让人触目惊心,连类而及,影响到人们对以手写形式出现的稿抄本的真伪判断,在历史上的确有过对黄跋、劳抄等名家手迹的模仿,但作为文献的古籍,其本身所蕴含的信息量是其他任何艺术品所无法比拟的,比如印章、纸张、笔迹、题跋、装帧、著录等要素,几者的统一构成了对一部稿抄本考证性的判断,又有馆藏同类版本的类比,可以说稿抄本的辨别有理可循,因此完全将几者统一起来作伪基本上不可能。在国际旧书市场上稿抄本有一个相当庞大的收藏群体,它们的市场价值也远高于同时代的版本古籍。就现在来看国内的稿抄本市场还是具有很大潜力的。


  而其主要拍品,如元版明印本《春秋属辞》、宋元明递修本的《宋书列传》,分别以92万元、250万元落槌,而一部品相好的嘉靖白棉纸本柳文一函六册也以60万元落槌。但这3种书的存世情况却是前者少、后者多,这种存世稀有程度与市场价值的不成比例,在现在还比较突出。这种情况藏家要注意,以后在明版书的范围内可能也要分化,不同的古书依年代、刻工、存世量会有一种比较明显的价格差。


  其他几件明版书如成化本《南风先生元丰类稿》、弘治本《心经附注》、嘉靖本《天台集》、刘喜海批校本《笠泽丛书》分别以140万元、60万元、120万元和46万元的价格成交。相信在今后的几年内,明版书还会是市场的主流。这里边有很多原因,一是明版书毕竟经历了五六百年的风风雨雨,存世有限,符合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民国时就有以收集100部或200部嘉靖本为宏愿的藏书家,说明在当时就已经收集不易;二是相对于清版书和民国书来讲,明版书是古本,收藏古本代表着一种品位,容易引起高端收藏家的重视;三是现在中国经济的整体形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投资环境不是十分有利和投资门类又相对较少,对于不是藏书家的投资者来说,投资额度高也代表着回报利润高。


  明版书既有一定的量,市场价值又相对较高,相对于其他艺术品,赝品风险又小,对投资者有一定的诱惑力。明版书的价格越高,诱惑力就越大,因此明版书很有希望成为一种热门的投资品种。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