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和袖珍型陶器
沾满泥土的石磨
本报昨报道了瘦西湖新苑3期工地发现三座西汉古墓,可惜都被挖土机手“抓”坏。其中有一座金丝楠木大墓。昨天,考古人员经过对散架的椁棺板的清理和测量后发现,这是一座西汉夫妇合葬墓。与此同时,袖珍型石磨和残破木桶等随葬品在清理过程中也重见天日。
袖珍石磨再现当时生活气息
昨天一早,考古人员就来到瘦西湖新苑3期工地,对现场继续进行清理,不久,夹杂在椁棺板的泥土中的两个石磨呈现在眼前。石磨直径约15厘米,其中一个已经毁坏了一半,记者看见,石磨为圆形,双层,一层中心装轴,一层中心有空洞,两层对合时,轴正好填入洞中。
据悉,我国石磨的发展分早、中、晚三个时期,从战国到西汉为早期,这一时期的磨齿以洼坑为主流,坑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枣核形等,且形状多样极不规则;东汉到三国为中期,这时期是磨齿多样化发展时期,磨齿的形状为辐射型分区斜线型,有四区、六区、八区型;晚期是从西晋至隋唐(至今),这一时期是石磨发展成熟阶段,磨齿主流为八区斜线型,也有十区斜线型。考古人员称,汉代,很多家庭都有石磨,以方便磨粮食,因此,古人去世时,也仿造当时生活的场景,在随葬品中,也会制作袖珍型石磨。
随后,残破的陶灶也从泥土中被清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发现了一只疑似袖珍型陶罐的黑色器物,高度约大拇指一般。昨天傍晚6点收工时,椁棺板夹缝里还发现了一件残破的木桶。
两具棺材考证夫妇合葬墓
随着对散架的椁棺板的清理和测量,考古人员发现,一共有两具棺材,由此可见,金丝楠木大墓为夫妇合葬墓。此外,记者看见,椁棺板表面有明显的抽槽。据介绍,当时的古墓葬,椁棺几乎还没有使用钉子,因此做成抽槽式。
此外,经过测量,发现墓葬形制不仅是双棺,还有侧厢,另外,椁底板长度约3.8米,而棺材板长度约2.2米,由此可推断,还有足厢或头厢。
肇事小伙仍在被调查审理
昨天,本报报道,来自安徽的20岁挖土机手一个中午时间,就“抓”坏了这三座西汉古墓,很多读者都关心这位小伙子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记者昨获悉,案件仍在审理之中。与此同时,考古部门也希望通过本报呼吁,按照国家《文物法》相关规定,在文物埋藏区内施工,须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在文物部门现场考古调查给出考古结论,确定没有文物后,方可发给许可证开工,若有文物,须等考古发掘完毕后方可开工。如果随意野蛮施工,或者怀侥幸心理,想顺手牵羊带走文物,一旦发现,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沈家山一带已出现数起盗墓案件,当事人都受到了不同的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