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间又现一块明代太监墓志 发现地是渣土场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城南郑先生的家里,郑先生所说的墓志就放在他家堂屋的地上。

    记者看到,这块“墓志”就是一块青石板,长60厘米,宽58厘米,厚9厘米,上面有12个篆体大字“明故南京御马监太监辛公墓”,证明墓主的主人是一名姓辛的太监,隶属于一个名叫“御马监”的单位。

    据记者了解,中国古代的墓志一般都是由两块石板用铁箍相扣在一起,上面的石板称为“志盖”,下面的石板称为“志底”。志盖上的铭文一般道出墓主人身份,志底铭文则详述墓主生平事迹。

    郑先生收藏的正是一块志盖,由于志盖和志底长期用铁箍扣在一起(这种现象叫做“抱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郑先生所藏志盖的两侧,上下共有四道凹槽,并且有红色印记。郑先生说,这是时间长了,铁箍的铁锈已经渗入了石头里。

    发现地是渣土场

    郑先生告诉记者,这块志盖他已经收藏一段时间了,当初是从一个文物贩子手中用高价买来的,“我刚看到它的时候,就觉得它不简单,像碑又不像碑,看了《金陵晚报》的报道后,才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块墓志!”郑先生说。

    那位文物贩子则是在安德门外的一个渣土场发现这块志盖的。郑先生说,渣土场是各个工地来的渣土车倾倒渣土的地方。渣土里往往含有挖掘机从地里带出来的瓷片、石刻等文物,因此,渣土场成了文物爱好者经常前去淘宝的圣地。

    来自一个重要“单位”

    那么,太监“辛公”究竟是谁?御马监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机构?

    南京明史学者马渭源先生告诉记者,在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御马监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衙门,其前身御马司是朱元璋设置的第三个宦官衙门,洪武十七年四月,御马司被改名为御马监。

    马渭源说,御马监最初的职能是管理皇家御马和外国进贡的良马,为皇帝出征出游准备使用的马匹,“打个形象比喻,也就是单位里管车的办公室主任”,同时,御马监还要管理御马草场。

    明代中后期,御马监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它曾经与户部分理财政,被称为明代宫廷“内管家”,两度设置的特务机构——西厂,也由御马监提督。御马监甚至掌握过一支军队——腾骧四卫。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之后,瓦剌骑兵直扑京师,御马监的太监及其所率的军队曾在“北京保卫战”中建立功勋。

    马渭源说,御马监出过不少名太监,如海寿(永乐年间)、汪直(成化年间)、陈贵(正德年间)冯保(嘉靖年间)等人。“这位姓辛的太监能够进入御马监供职,应该不是一个寻常人物”!

    “辛公”可能名叫辛长

    明史研究者、郑和后裔郑自海先生对于破解这个“辛公”是谁也非常热衷。他说,“明故南京御马监太监辛公墓”强调了“南京”二字,说明这个太监的主要“职业生涯”是在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之后,因为在那之前,南京的正式名称为“京师”,迁都后,北京成了“京师”,才有了“南京”这个称呼。

    查阅此后明王朝的太监名单,郑自海几乎没有查到有姓辛的太监。

    最后,他想起了这样一个线索——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当时几乎全国所有有地位的太监一起做了一件事,捐资为北京法海寺造了一口钟,在《北京法海寺志》上留下了这1154名太监的名字。

    在这份名单上,郑自海只查到了一个姓“辛”的太监——辛长。

    同时,他还看到了洪保的名字,郑自海说,这份名单是按照地位排名的,排在第一位的是正统年间权势最盛的大太监王振。

    辛长的排名位于中间,而洪保的名字排在名单末尾,说明了辛长的地位比洪保要显赫许多。

    到底郑先生收藏的志盖,是不是属于太监辛长的墓志呢?郑先生表示他将努力寻找另一部分志底,争取揭开这个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