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只是图解小说?李少红一一回应质疑(图)

 

 

两个版本的黛玉、宝玉

 

    新版《红楼梦》终于要揭开面纱了。昨日记者获悉,从25日起,新版《红楼梦》将在宁波、上海、济南等地方台首播,而卫视的播出则要到9月。昨日,李少红带领的创作团队来到上海,为该剧26日登陆上海东方电影频道作宣传,并与红楼专家、媒体记者提前一睹《红楼梦》。当天放映的4集新版《红楼梦》分别是第1、2、15、16集,剧情分别为黛玉进府和宝玉挨打,专家和记者在观后表达了各自的看法,现场反馈的质疑声也集中于几点。

    特点1画外音显得突兀    

    回应:要照顾不同层次观众
    

    新版《红楼梦》中不时出现画外音来描述剧情与角色心理,这不仅给人带来重复之感,也容易令观众出戏。对于画外音的设置,在场专家和记者都表示不习惯。    

    回应:    

    李少红表示,加画外音,红学专家一开始也不主张,但自己还是坚持了,“因为电视剧要面对层次不同的观众———高水平的专家和红迷,只占了10%,大多数观众对《红楼梦》原著是不熟悉、不了解的,必须依靠注解。表演是一方面,画外音也是加深他们印象的一种方法。”    

    特点2部分台词太文气    

    回应:难懂但有味道
    

    看片的专家们认为新版《红楼梦》“非常忠于原著”。90后小演员们一口一个“这会子”、“那会子”,还有一个悦耳的男中音在旁边“用旁白讲故事”,用的也都是原著中的文本。虽说新版《红楼梦》里头的话并不算太难懂,但仍会有词句让人一时间很难反应过来。看片过程中,记者身边的几位同行都感叹,一旦脱离字幕,观感就不亚于看英文原版电影了。有专家表示,新版《红楼梦》忠实原著的做法能有效推广《红楼梦》,但他同时指出,过于忠实原著,台词上照搬也限制了想像力。    

    回应:    

    李少红表示,该剧任何一处细节都经过了考据,对于普通观众必须借助字幕才能听懂对白的疑问,她表示,“这会子”、“情性”等这些小说中的话,其实就是当年的白话文,只是语言经过了200年的变迁后现代观众有所陌生,“从意思的表达上观众完全能听懂,只是可能不知道哪个字”。她以“堡”字为例,称尽管如今的读音为“bǎo”,但剧中还是采用了旧音“pù”,正是为了重现200年前的那个时代。对于台词难懂而产生的收视风险,李少红一点都不担心,“有些话不一定懂,但总的意思一定能懂。”    

    特点3十二金钗不够美    

    回应:不要扎眼的美
    

    《红楼梦》绝对是部女人戏,但是,如果抱着每一分钟都能看到美女的念头来观剧的观众,多少会有些失望。先说黛玉,满脸的白粉和铜钱发型让她的脸看上去非常肿胀,尤其是眼泡很肿。再看袭人,脸上倒是没上白粉,但那扮相实在有点粗糙。而宝钗、秦可卿出场时也少了视觉冲击,以一身黑衣亮相,更是减分不少。   

    回应:    

    被认为扮演的林黛玉不够美,蒋梦婕有些不高兴,她说:“只要我们对人物都是有感情的就好。”对眼泡很肿的质疑,她解释说:“是因为哭太多了,所以眼睛很肿。”秦可卿的扮演者唐一菲对于不够美的评价,向记者解释称,自己在看到这身黑衣造型时也很惊讶,“怎么会如此暗淡”,后来才揣摩出新版《红楼梦》中的秦可卿要的不是扎眼的美,而是“慢慢来的美”。    

    特点4节奏太慢情节重复    

    回应:《红楼》不是《三国》
    

    从观看的四集剧来看,新版《红楼梦》的节奏几乎和韩剧不相上下。《红楼梦》中人物多,吃饭上菜摆桌子就能摆上半天,夫人、小姐一个个请又是半天,吃饭前说两句逗趣的话又是半天。

    有一场戏是秦可卿带宝玉去午睡,打开一扇门、两扇门、三扇门,点一个香炉、两个香炉、三个香炉……让人看着心痒痒。有专家指出,新版《红楼梦》中有些片段感觉像图解原著,拍起来显得有些“重复和多余”,“林黛玉拜见母舅那段,明明开始已经拜过了,后来又去二舅母房间拜见,李少红导演想要忠于原著,但影像画面其实是不需要像文字一样重复的。”    

    回应:    

    “这些情节我们都问过专家,专家认为这是个规矩,显示的是当时的贵族之气。《红楼梦》不像《三国》情节跌宕起伏,《红楼梦》本身就是节奏比较慢、起伏比较少的故事,看的就是那个味道。”李少红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