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里还有当时马帮和背帮留下的椭圆形的马蹄印和圆形的拐锥孔,我们统计了一下大约有300多个。”继今年4月底中国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组织专家,对川滇交界的“五尺道-石门道-盐道”等进行考古探险考察后,四川珙县王家乡,发现了一条长约四公里的古石板道。据文体局初步考察认为,这是秦朝七大工程之一——五尺道的一条重要支线。
大道上遗留的拐锥孔
据当地已有84岁高龄的邹宗清老人介绍,由于王家乡东南部紧挨云南威信县,所以两地贸易往来十分紧密,主要依托的就是他们称之为一条叫“官盐大道”的道路。老人说,王家乡就是依靠两地贸易而发展起来的,最初在此生活起居的只有两三户人,为南来北往的商贩提供茶水服务,作为临时歇工之所。后来,逐步发展为货物中转点,远近不少乡民迁至此处,安营扎寨、修建房屋使聚居的规模逐渐扩大,至清代初期已基本形成集镇,成为一处盐、米、布、土特产等物资交易集散地,旧时称为“王场”。
珙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罗允伟告诉记者,“官盐大道”在王家乡的总长度约有25公里,目前在王家乡北部和南部基本还保留约10公里,其中从三岔河(地名)往南至四里坡(地名)一段约4公里长的路段基本保存完好。该路段道路平均宽度约1.2米,坡度大约30至50度,最高处海拔1373米,道路均系大小不等的石板铺成,行走较为通畅,石板面上现存约300余个圆形的拐锥孔和椭圆形的马蹄印。拐锥孔是由一种当地人称“拐扒子”的工具在石板上长年累月钉在上面而形成的(“拐扒子”是一种传统运输工具——俗名“果底背篓”的附属用具,用于歇息时支撑负重物,长约1米,上端分岔作为负重的支撑面,底部为一圆形铁筘和锥钉,偏于钉在石板路上的小坑上固定负重物),拐锥孔一般深约10厘米,直径5厘米。马蹄印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印痕保存完好。
“官盐大道”上的石板路
罗允伟说,据他们初步考察认为,“官盐大道”是四川宜宾至云南昭通的又一条重要路线,应该是五尺道的一条重要支线,道路及沿线遗址记载和反映了明清、民国乃至更早时期当地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具体体现,为研究当时川南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商贸经济发展和建筑技艺保存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据《珙县县志》记载,王家乡建制起于明代,明代初期珙县初设政区,全县设置了三个巡检司,其中盐水巡检司的治所就设于王家,明英宗天顺八年定名为浣乡,清乾隆时期更名为集义乡。至于该乡境内的“官盐大道”是否为五尺道的一部分,还有待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
资料链接:
秦王朝七大工程,分别是秦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灵渠、直道、驰道、五尺道。五尺道到了唐代,叫石门道;到了明清,又叫盐道,即乐山五通桥的盐,经过宜宾,运到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