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保理念注入雪域高原文物维修工作记援藏干部、西藏文物局工程师袁毓杰

  “文物建筑维修要以保护为前提,这是对文化遗产本身负责,也是对后人掌握文史资料、开展深入研究负责。”这是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文物研究所副所长袁毓杰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2007年,袁毓杰作为中央第五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来到西藏。在西藏开展文物维修工作的3年里,他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将“文物保护”理念注入到雪域高原文物维修工作的方方面面。


  袁毓杰与西藏结缘始于1989年,当时布达拉宫第一期保护维修工作正式开展,他参与了部分大殿的维修方案制定并指导施工。如今,袁毓杰又因援藏参与了对布达拉宫的保护维修。


  文物工作者在对布达拉宫五世灵塔殿进行检查时发现殿内两根大梁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弯曲变形,承重能力下降。面对“保还是不保”的问题,担任维修主持工作的袁毓杰坚持:“只要能修就不换,尽力保持它的原真。”


  最终,维修专家经过一周的研究制定了两全的维修方案,既保证了大殿的结构安全,又保留住了文物。“这两根绘着贴金龙纹的大梁是现存所有木构件中历史最久远的大梁之一,如果简单地将其更换掉那就太可惜了!”袁毓杰说。


  类似的事情袁毓杰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由于西藏的文物保护和维修工作开展较晚,保护理念还不成熟,他常常有意识地向周围同事和施工队灌输“保护”的观念,有时甚至需要力排众议争取对文物古迹“保护优先权”。


  2008年,袁毓杰主持维修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的科迦寺。这座建于公元10世纪的古寺庙在历史上虽然经历过多次维修加固,但毕竟年代久远,寺庙顶部的托木大量断裂,维修工作迫在眉睫。


  在勘察过程中袁毓杰发现,科迦寺房顶托木都是按照与大梁垂直的方向摆放,且托木种类就有十几种。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历代维修时留下的痕迹,对将来研究古寺庙具有突出价值。然而,为了迎合现代大多数寺庙建筑方式,不少人提出将托木全部按照顺着大梁的方向摆放。


  这种提议遭到了袁毓杰的坚决反对。他一方面向人们讲述保留原有建筑方法的意义所在,一方面告诉施工队员文物维修的基本理念:建筑的一砖一瓦、每一根木构件都是文物,要以最少的扰动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


  在袁毓杰的坚持下,科迦寺的维修工作严格按照原工艺、原样式、原材料进行施工,避免了擅自改变原形制,保留了珍贵的历史信息。


  这些年来,凡是有袁毓杰参与制定方案和维修的古文物工程,他都尽量亲力亲为,为学生和助手做示范。“宣传、普及文物保护的理念,单有理论知识还不够,只有通过手把手地演示,才能深入人心。”他说。


  今年6月21日,袁毓杰又要启程去考察阿里地区古格王国遗址。来回3000公里的路程,他已经走了6趟。袁毓杰说,他会将文物保护的理念一直坚持下去,不负一个文物工作者的职责,也不辱一名援藏干部的使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