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故宫人 倡议保护国宝南迁之路

两岸故宫重走南迁路

6月4日,北京、台北故宫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在南京聚首,正式启动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活动。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是中国人民在惨烈的反法西斯战争环境下创造的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紫禁城肇建590周年,同时也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故宫博物院决定举办此次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活动,而台北故宫同仁闻讯后积极要求参加,为此双方共同组成了考察团。

据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团北京领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介绍,考察路线按照南京—贵阳—安顺—宝鸡—汉中—成都—重庆—峨眉行进,至6月18 日结束。此次考察路线的设计主要考虑是否为文物南迁过程中重要事件发生地、遗存物是否丰富、当事人是否健在、当地档案是否留存等因素,因此并不是完全复原当时的迁移路线。

“南迁”遗迹 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从南京到贵阳,飞行时间不过两小时的路程,在当年故宫文物南迁之旅中却是历经曲折,异常艰险。1937年,为避免日军飞机轰炸,当年故宫南迁文物中挑选出的精品从英国展览归国后,仍旧放置在特制的铁皮箱中,从南京经水路运往汉口,转到长沙,直驱桂林,直到1938年1月运抵贵阳。首批八十余箱最终被迁移到贵州安顺县华严洞储存,并成立了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7日,“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团一行抵达华严洞。考察团成员、当年“驻安办”主任之子庄灵先生格外激动,他说:“之前有两次来到这里,也就是我的出生地寻访,这次能跟随两岸故宫人一起见证那段珍贵的历史,也是我心情最高兴的一次。”他还表示,有一些类似华严洞的遗迹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四十米高的华严洞,由于地形隐蔽,有数千平方米的大型洞厅,当年被选作理想的藏宝之地。据悉,这批秘藏洞中六年的国宝中有唐寅的《山路松声》、马和之的《闲忙图》等,如今都是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据贵阳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年的国宝在这里一放就是六年,其间还参加过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昨日的考察中专家指出,这些南迁历史在以往的史料中虽有提及,但往往是轻描淡写略过,“实际在今天重新考证这段历史,可以感受到即使在战乱时期,战火丝毫没有泯灭人们对国宝的热情。特别是在贵阳‘毛公馆’举办的文物大展期间,观众纷至沓来,不少人把能够看到国宝当作一件幸事。尽管这是国宝南迁中颠沛流离的插曲,但如同当时民众的一种说法,如果不是由于文物南迁避寇,许多人可能永远无缘这些国宝。同时,与国宝相遇的经历甚至可能影响了有些人的一生。”

两岸故宫人 倡议保护国宝南迁之路

“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活动于18日在四川峨眉圆满结束。此次“重走”之旅历时17天,行程跨越南京、贵阳、安顺、宝鸡、汉中、成都、重庆、峨眉四省八市。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对比历史资料,对沿途经过的文物存放地及遗址进行了重新梳理及详细考证,为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考察团在完成对最后一处文物存放遗址的考察后召开座谈会,两岸故宫人共同表示,通过这次重考文物南迁历史,不仅澄清了一些史实上的疑点,也通过重走的过程,对共同的历史记忆取得了认同。北京故宫博物院总领队李文儒院长表示,文物南迁历史是故宫博物院历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前故宫对藏品的研究很重视,但是对院史的研究并不充分,这次考察后将是对院史研究重要的补充。”

李文儒院长表示,“重走与考察的现场完全打破了之前的想象。沿途一些文物存放遗址尽管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但考察团成员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感觉产生。重走的意义在于寻找、记录、再现与发现、创造。未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考虑将整条文物南迁路线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台北故宫总领队朱慧良女士则表示,通过这次考察走访文物存放点遗址,与当事人的面对面交流,阅读各地民众收集的资料,从而解开了长期以来心中的很多谜团,重新认识了故宫文物南迁的那段历史。“但当年文物抵达台湾后,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在杨梅等地的文物存放处保护状况也不尽如人意。这次重走之后,我们对文物南迁的史实更加清楚。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中,运抵台湾后的历史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不能同整体文物的搬迁分割看待的。希望能和大陆有关部门联合起来,对文物南迁线路涉及的地点和遗址做整体保护。”

与会学者同时呼吁,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是二十世纪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部分,但是在现有的中国现代史的研究,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中,几乎忽略了文物南迁这块历史。“希望以后撰写抗日战争史和中国现代史,以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的考察结果作为参照,将故宫文物南迁历史内容增添进去,给予应有的位置。”据悉,北京故宫博物院将在今秋院庆85周年之际,举办以故宫文物南迁为主题的大型展览。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