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历史书页:安瑟伦·基弗谈巴黎新个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安瑟伦·基弗《齐格弗里德和布伦希尔德(Siegfried vergißt Brunhilde)》,1969


  巴黎报道——安瑟伦·基弗(Anselm Kiefer)那些巨型艺术作品的爱好者会感到他近期在伊冯·朗伯画廊(Yvon Lambert Gallery)举办的展览规模异于往常,却与往常一样迷人并且高深。展览题为“贫瘠风景(Infertile Landscapes)”,展示了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青年时期创作的80册咖啡桌画册大小的书和一些纸上作品。作为最懂文学的当代艺术家之一,65岁的基弗自小便亲自动手制作书籍,对散文与诗的热爱也源源不断地作为他绘画的灵感。“我长期以来都在想我是该做一名作家还是画家,”他说。“我每天写作。”参展的这批作品是基弗最近从他在法国南部Barjac的长期综合工作室搬至巴黎郊外的新工作室时在一个箱子中发现的早期“藏品”,他深有感触并用其做了一场展览。“这是我做的第一批书,那时候,这些是我主要想表达的东西。”


  这些书始自1969年,当时基弗只有24岁,用硬纸板、照片、水彩、颜料、石墨和枯萎的花制作。展示时有些书册从中间打开,一边是一幅画,或涂画过的照片,另一边的书页则被剪下一部分,为一枝枯萎的花做出一个框,散乱的花瓣如装置般生动地排布在书中。


  “贫瘠风景”系列中的作品并非那般生动别致,其中有冰冷的手术器械放在黑白照片上。更显不谐的是艺术家早期著名的“英雄象征(Heroic Symbols)”系列中的作品,其中有艺术家身穿军装,在荒芜的背景前致纳粹军礼的自拍像。另一系列作品名为“献给热内(For Genet)”,倾入其青年时代对这位作家的痴迷,也描绘了基弗身穿长袍睡衣或织裙,又一次致希特勒军礼。


  “那时我年轻,希望对自己有些了解,”基弗如此谈论这些照片,它们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那时没有多少德国人愿意谈论战争。“我通过戏谑学到许多东西。其中之一便是一个人永远不会确信自己。如今,一个人能够说‘我肯定不会做个法西斯主义者’,但在那个时候——很难说一个人会干出什么事来。”基弗对纳粹军礼的运用以自己的方式警示“一切都能重现,”他说。“历史中有如此多的轮回。这本书表达的就是这种轮回。”


  当时,这些作品在卡尔斯鲁厄美术学院(Academy of Fine Arts in Karlsruhe)的毕业项目评审委员会中激起公愤。“我只是画了些画,而我所呈现的就只是这些,他们接受不了,”他回忆到。“而当我到杜塞尔多夫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班上,我将作品给他看,他觉得很好。我对他说:‘大家都认为我是位新法西斯主义者。’他说:‘不,不,军礼不是这样的。他们(新法西斯主义者)知道怎么做才对。’我现在看来,显得更像是卓别林式的。”


  尽管自拍摄这些照片以来,基弗在其作品(及诗歌)中一直奉守“万物处于变化之中”的观点,其中的一些主题在画廊后面一间单独的展室中的两件大幅新画作中显露出来。其中的一幅油画作品是在展览开幕前三天完成的,以红、橙、棕色厚厚地涂抹;另一幅则是鲜明的黑与白,泼溅上红色的斑点。两幅都名为《深谷睡者(Le Dormeur du Val)》,出自法国诗人阿尔图尔·兰波(Arthur Rimbaud)写于16岁的名诗之题,这诗描绘的是躺在幽谷中沉睡的一名士兵,在最后一行中,诗人透露其实他已被击毙。


  “我将血与花朵相结合,”基弗如是谈及第一幅画。“那些花是罂粟——人们用它们提炼鸦片,它们也同死去的士兵。第二幅则是一片收获过的田野。玉米黑色的茎杆自积雪中挺立而出。红色的墨点代表炮火,‘深谷睡者’遭受的枪击。”


  尽管已离开Barjac,基弗并未完全放弃那里那间粗陋、醒目、瘆人的工作室。“我在Barjac做了大概30件装置作品,我想将它送给某个人,”他表示。“我在与古根汉姆协商。我们甚至有协议,但后来馆长换人了,协议未能实现。”他在那里做的一些塔式结构装置(有的有几层楼高)被从他的房舍中偷走。“法国的情况很好,如果艺术品被盗,他们会派出一个特别行动组,”他说。“他们在我的房子附近的林中扎营数日。不幸的是,那些偷作品的人是为了得到其中的铅。他们毁掉了艺术品、书和雕塑。我们找到它们时已经毁得一团糟了。”


  一部关于基弗的艺术和装置作品的纪录片《草木将生满你的城(Over Your Cities Grass Will Grow,一译“故城草木深”)》在上个月的嘎那电影节展映,由英国电影人索菲·费恩斯(Sophie Fiennes)执导。基弗称他最近也一直在探索电影这一媒介。“我还没拍过一部电影,但我在波兰拍摄过很多东西,”他说。“我想将其称为‘波兰未亡(Poland is not yet lost)’,这是波兰国歌之名,我拍摄了5年,我将放映出来,也许吧。”


  一部基弗拍摄的电影肯定会激起这位艺术家的铁杆粉丝团的狂热,他一直默默地致力于一件秘密的作品一事并不令人惊奇。毕竟,这就是他工作的方式,私密、缓慢,难以言喻地艰深。“我读很多,我写很多,我画画,”艺术家如是谈论他的程序。“没有病假,不会罢工。我不是明星,我待在家中创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