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不是只挖祖宗的遗产
名人故里之争,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而且热度持续不退。如果我们的文化传承只停留在“有什么”的认知层面,说明真正的民族文化精髓已经流失了,只剩下一些古物被今天的人们挖掘、争抢、利用,搞个“名正言顺”的建筑项目,办个展览,陈列一番,美其名曰振兴旅游业。一个注重文化传承的民族,发展到广晒已有的珍藏去挣观瞻费,多少显得文化品格在丢失,人文精神在堕落。
停留在文化“有什么”的思维层面,一定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恨不能让所有的文物马上出土,不给后人留一点发展的空间。这不,赶着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文物出土蔚为大观,让人目不暇给。
请看近日各媒体中的醒目标题:“金沙博物馆,三千年古蜀文明的横空出世”,“山东潍坊出土1800年前东汉石俑像”,“让沉睡的风景大放异彩视频:广东广宁再现战国墓葬”,“鄂州市组织抢救性发掘古墓葬十座”,“沉睡千年的曹操高陵墓仍有诸多未解悬念”,“南京六合一工地出土千年铜镜和佩剑”……似乎那么多古文物都等不及了,纷纷选择在今天这个时代主动出土。笔者担心,这样下去怕只留下一片文化沙漠和挖掘剩下的几处洞穴。
文物出土之后会怎样呢?显然,依托着文物让经济再上新台阶是“开发”的动力。前一天刚刚是“曹操墓珍宝出土:口含稀世明珠价值超千万”,明天就可能有人质疑“‘曹操口含翡翠价值千万’消息不实”;一幕幕闹剧纷纷上演,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乱人耳目而已。其实,这正是商业逻辑压倒文化逻辑的必然结果,文物搭台,经济唱戏,一切为了GDP。可惜的是人们手中攥了点挖来的、骗来的、炒来的钞票,却听任社会价值和人文精神不断流失,经济效益不能持续发展。
靠土地吃饭,靠能源吃饭,靠祖上留下来的陪葬品吃饭,等到坐吃山空,所有的资源都变成某些人的口体之俸;那么,有些人在人生暮年,可以赤条条放心地离开这个世界,而那些带着啼哭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呢?他们要在被挖得百孔千疮的土地上生存,如果依然承继的是“有什么”的文化,恐怕可卖的就只剩下一代人的不幸。
只重经济的害处,就是不怕在辨别真假上大打“口水仗”。离宋代理学家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日还有4个多月,但是,福建、江西两省四个地方的争夺战已开始上演。当下,只要能在旅游收益上带来丰厚的利益,连潘金莲、西门庆“故里”都可以打造成旅游景点,更何况是一代理学宗师?管它是不是名人的出生地,古人长已矣,今人正当时,权力说了算,还有什么不可以一争成名?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停留在“有什么”的层面上导致的乱象。
一些有识之士在媒体上不断呼吁,有关部门一定要掌控好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要只唯经济指标至上;考古界也不要太浮躁,不要对帝王陵墓的发掘时时产生冲动。那么,又是谁在为愈演愈烈的“帝王陵墓经济学”推波助澜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一旦权势缺乏有效的监管,而评价的尺度又只限于统计的数字,谁知道,还有什么乱象会出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