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祖宗"与争拨款 "朱熹故里"汇聚超40亿"寿礼"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据媒体报道,理学宗师朱熹880周年诞辰纪念日即将到来,引得两省四地——福建的尤溪县、建阳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的婺源市,以“朱熹故里”为名,倾其地区和省域之力,汇聚总量超过40亿元的资本项目,以做“寿礼”。

    都说“不蒸馒头争口气”,可如此“抢夺”朱熹,可没争口气那么简单。40亿元,对于几个县级市,可谓是下了血本,不消说,都指望着朱熹在未来若干年“还贷”。在这些地方政府看来,朱熹可是“还贷优质客户”,就冲着“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被批倒批臭的名言,谁不得慕名而来啊?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眼下各地“抢注”名人故里的行为莫过于此理,只不过有的地方唱得巧妙,有的则唱得做作;有的地方唱得盆满钵满,有的则唱得“赔了夫人又折兵”。陕西黄帝陵做起来了,其他地方则憧憬着自己成为黄帝陵第二,既赚名气,又赚人民币。然而,黄帝行,朱子未必就行。对名人故里的投资与“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建设)式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同,后者效益尽管被质疑,但终归是可以通过收费等手段回收投资的,而名人故里投资则没有这般稳定的收益预期,有时候跟“赌石”一般,很可能投资巨大却应者寥寥,这样的故事我们还听得少吗?一个贫困县投资12亿元打造了一个所谓的“老子文化园”,谁听说过?谁去过?

    而这投资,多半是来自行政拨款。傍上了名人,就方便向上打报告要钱了,而且在招商引资书上也有的说。不妨套用一句网络俏皮话:“哥争的不是故里,是拨款。”至于钱是不是要经过预算的约束,在地方政府的GDP冲动中似乎不值一提,他会让你把目光放远一些,要看到成绩和光明。即使这个名人故里没当初想象的那般引得四海宾客纷至沓来,最终成为一笔“坏账”,买单的也不是当届政府了。可其当初斥资打造名人故居,却是能够拉动GDP和政绩的。

    这些年,我们对文化陡然重视起来,这本是好事,却因掺杂了太多的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而变得扭曲。文化是软实力,正因为其“软”,所以效力的发挥在于细水长流,而不是突击搞起一片名为“故里”实为“旅游景区”的东西,这更像是一种“伪文化”,因此也就无所谓实力不实力,只是一种“伪实力”。于是,我们经常目睹这样的怪现状:一方面,地方政府大兴土木,为历史名人恢复故居,并捧进神龛;一方面又对历史古迹毫不爱惜,为修路而拆庙的事情屡见不鲜。其实,这也很好解释,历史名人可以争来拨款,而历史古迹则要不来钱粮。陕西华南虎事件已经告诉我们,做“死人”的文章要比做“活老虎”的容易,“死人”的好处就在于其不会开口说话,只是任凭摆布而已。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