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爵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培力(b.1957) 寂静的爵士 1995年作    布面 油画 105×180cm


◎蔡若丹

        1988年,中国第一件录像艺术作品《30×30》诞生,从此为中国艺术写下了一个新的坐标。1991年,录像作品《卫字3号》在上海衡山路某地下车库举办的一场小型当代艺术展览上展出,成为首次在中国进行公开展示的录像艺术。此后的二十年,中国艺术家的影像作品频频亮相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汉堡火车站国家美术馆、威尼斯双年展、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悉尼双年展、里昂双年展等重要艺术机构及国际大型艺术展览上,用影像这种直观的手段表达了中国艺术家的观念、现状,扭转了其它国家人们对中国艺术的误解和滞后的认识。而这一切成就,皆源于一个当今艺术界无人不晓的名字——张培力。
        这一位将在西方产生仅几十年,仍在发展中的新媒体影像艺术引入中国的独特艺术家,无可争议地被冠之为“中国影像艺术之父”。时至今日他在影像艺术领域仍旧以先锋的姿态,引领着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新的录像艺术语言,尝试各种手法的应用。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张培力在架上绘画方面的知名度就已不容小觑。1983至1987期间他创作了《仲夏的泳者》、《休止音符》、《今晚没有爵士乐》、《X?》等一批绘画作品,为数不多却无一不是备受赞誉。医生家庭的成长背景,使得“神经质”、“感性”、“热情”、“天真”等形容艺术家的常见词汇在他身上难觅踪影,与生俱来的严谨、克制与理性深深渗透进他笔下的画布里,在那之后忽略生命感的“冷峻”的画面就成为了张培力作品的主流风格,并一直在影像创作中延续。
        我们眼前的这一件《寂静的爵士》,是继《今晚没有爵士乐》之后另一件以萨克斯风为主题的油画作品。相似的主体,在构图及表现手法上却不尽相同。画面中铺衬的白布褶皱似乎都是一种理性的折射,平躺其上的萨克斯管散发着清冷的光泽,无声地透露出金属的诡异。整体色彩灰度饱和,节制而冷峻,构图与形式表达的则是深切的淡漠与疏离感。这种凌厉的风格,与《今晚没有爵士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更为细腻流畅。同时作为一件鲜有架上绘画流于世的艺术家的作品,更显珍贵。
        曾有美术评论家形容张培力的作品“开创了克制的表现主义”、“开冷静分析之先河”, “干净、机智、而又晦涩”。然而作为艺术家本人,他所努力的方向似乎从一开始就在于剔除附着在“艺术”表面上的那些神圣光环。他执着地认为绘画,文字,抑或是其它所有的媒介,都具有着自身的一种语言特征在里面。过多的既定的表现性阐释、‘叙述性’内容都将削弱绘画的自身价值。作品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及不可知的部分,才能使得它的意义相对完整。如果说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在于清理艺术的“自我表现”的神话,那么,也正是由于这种经验主义的艺术态度使他寻找到了一种与“自我表现”、“视觉革命”这类“宏大叙事”格格不入的工作方式:观念艺术。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