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黑乎乎小洞口 观井路拆迁观音井意外"重生"

pic_48.jpg

 

观音井原址现在被改造成绿地

 

pic_59.jpg

 

观音井井口现存仓山博物馆内

 

pic_50.jpg

 

刚发现的被填埋四十多年的观音井

 

    说到仓山区的观井路,许多福州人都知道,民国年间,它和中亭街同为福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可是你知道这路名的由来吗?这还要从一口古井讲起。“小时候,我家就住在这井的附近,这井叫观音井,……”60岁的洪先生讲起往事,明显带着一点兴奋。他说,现在这一带已经拆迁,近日,他意外地发现了湮没已久的观音井,他希望在观音井的原址立个碑,刻上古井和这条路的变迁,让人们永远怀想福州这曾经的历史。

     记忆:洋行林立的繁华商业街
    
     昨天,洪先生向主持人说起童年的记忆。他说,洪家自清同治二年就定居在观井路。他清晰地记得,当年的它叫观音井路,与中洲岛隔江而望,是福州的繁华商业街,两边洋行林立,商铺成行,还有不少酒楼食肆,特别是有家鱼丸店,更是名震福州,许多家住鼓楼的人都爱跑来吃。

 
     在他小的时候,老宅就在观音井的斜对面。那时候,这里有一座小庙,名叫“观音堂”,观音井就在观音堂内,靠近门口的地方。观音堂里有两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童年的洪先生经常偷偷跑到庙里来,和小和尚玩捉迷藏。小时候,邻居很多孩子都会到这里来玩,观音井边成了这些“老福州”的“游乐场”。


     他说,观音井是石头围栏,井口较小,呈六边形,旁边还放着一个公用的小桶,附近的居民会到观音井里打水。水,清凉甘甜。


     洪先生说,上世纪“文革”期间,观音井被填了,原建筑也改造成了民房,观音井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
    
     现状:新发现的井在绿地上
    
     洪先生告诉主持人,他发现观音井也是偶然。因为那一带正在拆迁,他就想找找被填埋的井。5月29日晚,洪先生带了铁锹,凭记忆测定井的方位,就开始挖。挖了层土,发现下面有砖头,把砖头撬开后,发现了一个黑乎乎的小洞口,听见了水声。洪先生知道自己找到了观音井。

 
     昨天上午,主持人按照洪先生的指点来到现场,看到观井路的南侧都是正在拆迁的工地,北侧经过拆迁后,已经变成了一片绿地,井就位于路南侧的绿地上,井的位置用木板围了一圈,木板上用墨汁写着“观音井危井请注意”。主持人探头向里面看,大石板的边缘露出了两个三角形的小洞,透过小洞能够看到,距离大石板三四米深的地方有水。


     洪先生觉得,观音井应该保护起来,将来可成为当地的一处景观。他已经向仓山区文物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
    
     历史:因井得名,清朝时已是商埠名街
    
     主持人查了一下《福州市志》,据记录,观井路原名观音井路,因路侧有观音井而取名。解放前拓宽改建的观井路,为仓山第一条水泥马路。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当年这里洋行、商店林立,美、英、俄等国商人都在此设立贸易商行、会所等。而这里也有不少声誉极佳的福州美食店,如“极雅”扁肉店的扁肉壳薄馅饱,调味适宜,加上高汤,为市民所激赏。


     洪先生也找到了一些资料,资料上说:唐代,这里原有一个观音堂,宋末元初,观音堂被拆掉,改为“五帝庙”,在道光年间被大火烧毁。市民便将观音堂改建在大道旁。堂内一口井,被称为“观音井”。清康熙年间,这里渐成市集。清代道光、咸丰以后,海禁打开,就成了商埠,于是该地被称作“观音井大街”。


     主持人随后采访了福州市民俗专家陈德仁,他已经84岁了,老人家说,历史资料上对观音井的记载很少,对于洪先生的讲述,他基本认同。
     
     □相关链接
    
     福州的古井

    
     陈德仁老先生说,福州的水井以前有很多,但随着城市建设改造,很多古井都被填掉了。据陈老先生介绍,福州历史上有名的古井大体分3类:
    
     1.与名人有关
    
     苏公井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庆城寺闽王祠前西侧。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苏舜元任福建提刑观察使,曾凿井12口,均在今鼓楼区。为纪念苏舜元功德,均称苏公井,现仅存庆城寺前一口。井石砌,圆形井壁,井圈圆筒形,因修路,井台被覆盖路下。
     苔泉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屏山西麓龙腰,又名蔡公井、龙舌泉、龙腰井。唐代元和建石泉院。相传福州宋知州蔡襄用此井水煮茶,并书“苔泉”两字刻于石上,今石碑尚存。
    
     2.数字类的
    
     七星井、三角井七穿井,另名“七星井”,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井楼门,建于唐末,历宋、元、明、清各代都重修。井面盖四块大石条,在石条夹缝间凿七个井口,故名七穿井。
    
     3.宗教类的
    
     炼丹井、观音井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