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民间文化是藏在我们心底最本真的东西

  传统文化是一棵大树


  ——冯骥才谈民间保护天津皇会


  昨天下午,记者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拜访了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市文联主席、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就“民间保护天津皇会基金”即将启动一事进行了专访。


  冯骥才近些年来不惜放弃许多个人名利,一直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谈及他所做的工作,大冯颇感欣慰。他说,民间文化是藏在我们心底的最本真的东西,也是我们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最原始的方式和驱动力。近十年来,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专家也对此基本达成了一致,我们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博物馆的建设、对中小学生的教育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我们需要抢救与保护的项目太多,特别是一些传承人,今天活着,明天可能就没了。他们的离去,肯定也会把“绝活儿”带走,无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对整个国家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除政府外,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或者说有责任感的民间人士,都应该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当然,这种投入是少有回报的,也即无名无利。然而,让我感动的是,有关天津皇会捐资的倡议一发出,就募集了上百万元,说明天津的父老乡亲,对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还是十分珍爱的。


  记者曾与冯骥才多次到外地进行田野调查,谈及有些地区将文化遗产作为向国家要钱的项目或旅游景点大把捞钱,冯骥才对这种只看眼前利益的行为深表遗憾。他说,欧洲许多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线性的,而我们则有几十年的断裂,很多人失却了对历史的情感甚至记忆。不过,这种状况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我带的学生,对中华的文化传统都很衷情,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中国人,要想出成绩,或者更好地完善自己,必须要依附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本报记者 周凡恺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