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升水 水半升》纽约艺术家王满晟回国办个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白莲系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冬季里的修行僧人


  相关阅读:


  王满晟作品赏析  


  学者的评价


  今日美术馆将于2010年6月18日至29日举办纽约艺术家王满晟——《半升水 水半升》个人作品展,此次展览是王满晟先生在多年的国外旅居生活,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接触交流办展后,更加意识到作为一个艺术家,保持和发扬自己本民族传统的可贵性,更加珍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与艺术。选择性地吸收各国艺术的某些技法与表现形式,试图创造一种既不失文明之邦的古朴典雅,又有清新现代气息的画风。


  此次展览展出的八十余幅作品。


  半升水 水半升


  人象依赖阳光空气一样依赖水。水可以使人的生活象天堂,也可以使人的生活象地狱。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缺水的恐惧。由干涸的黄土高原,到水田相连的江南,又到了水量充沛的纽约贺得森河岸边。我的生活轨迹循着水走去。


  从三人居走几步路,就可以看到青翠的山峦和宽阔的水面。但是,那种对于水的敬畏感,却从来没有消失过。因为当我回到生我养我的太原;当我重归熟悉热爱的北京;当我看到城市象街边小贩的煎饼一样,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摊开来;还有当我去买一瓶纯净饮水;当我看着袭面而来的沙尘,都无不在潜意识里想着水。


  几次踏上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唐的城市风化为灰尘;在非洲的旷野和美国西南的峡谷,目睹多少人类世代相传的美好家园,因为水源枯竭而不得不舍弃。


  从我开始画画起,就断不了画水,也许有“望梅止渴”的意思。此次展览所选作品许多和我的水情结有关。佛造像,书法,看似另类然其平和禅意,寂静风度,也有“其思如水”之意。


  身在异国更珍惜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潜心研究中国的绘画及艺术史,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探索自己的表现手法。这是我离国十四年后,第一次回京办展,显然有不合国情与时尚之处。只当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

  个人简历


  王满晟,又名搬生,半升。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生于山西省太原市。自幼临习书法。十三岁起从薛生滨先生学诗词文学。


  一九八一年赴上海,入复旦大学文学系学习。同年,加入复旦书画社,得与朱东润,柳曾符等教授求教。广泛研究历代书法。对傅山书法艺术作专题性研究。


  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八年,在中央电视台先后担任“歌舞曲艺”“花信风”“旅行家”“中国报道”等节目的编导及制片人,制作各类艺术文化节目。


  一九九一年任央视举办的全国电视书法大赛评委。为央视书法系列节目撰稿,参与书法大赛舞台的设计和制作。


  一九九一年创立“海桥”舞台设计制作所。


  一九九一年至九六年,从收藏家钱容之先生学习书画瓷器鉴赏。


  一九九三年起,多次入藏区采风拍摄有关西藏人文的纪录片。


  “碟子曲”“白杨”等片,获全国电视星光杯奖。


  “西藏的故事”获全国长篇纪录片一等奖,“CCTV”杯亚洲电视特别奖。


  策划拍摄大型纪录片“黄河一日”。


  策划编辑制作系列专题“中国电视周”,“文明之邦”和“西藏”等在欧美播放,引起很大反响。


  一九九六年移居美国。


  一九九八年转成职业画家。


  一九九九年协助芝加哥西北大学摄影队,在敦煌莫高窟拍摄壁画。


  移居美国后,十余年间广泛游历世界各地,考察人文地理,摄影写生。尤其对各大博物馆的艺术藏品进行细致的研究。


  二零零九年起被聘为佳士得纽约中国艺术部顾问。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在中国和美国多次举办展览。


  在美国许多博物馆,大学及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示范讲座。传播中国文化。


  数百幅书法绘画及摄影作品,被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爱好者所收藏。


  现居美国纽约。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