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鹤铭》千古难“名”的文化之谜
近日,镇江对沉落江底千年的疑似《瘗鹤铭》残石进行打捞。很遗憾,残石出水时突然爆裂,使得这一世人瞩目的打捞考古不得不终止。当然,揭开《瘗鹤铭》千古之谜的机会再次遗憾失去。
中国书法,艺术瑰宝。传承载体,或刻于龟甲兽骨,是为汉字之祖的甲骨文;或镌于钟鼎之器,称为钟鼎金文;或见之竹简木牍绢帛之上,有大小篆书;或不朽于碑碣石刻,为后人拓墨法术,隶、楷、行、草不一而足。有趣的是,就有刻在石壁上的文字,也会落于江水,而成千古之谜。镇江焦山的《瘗鹤铭》就属此例。
《瘗鹤铭》内容并不为人所道,乃古人因为家鹤而亡所作吊文。铭文为文人记述,始于中唐时期,晚唐时被雷击崩落江中。如今看到的铭文九十余字,分别为北宋淳熙年间一石和康熙五十二年五石连缀而成。铭文似隶又楷,笔势中隐含着汉字从隶到楷的发展历程。自宋代以来,历代书家对《瘗鹤铭》评价甚高,黄庭坚、米芾都曾临过铭文,黄庭坚称铭文“大字无过《瘗鹤铭》”。称其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则推崇其“笔法之妙,书家冠冕”。“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他独特风格的书体“六分半书 ”,也受到了《瘗鹤铭》的影响。清人蒋士铨有诗云:“未识顽仙郑板桥,其人非佛亦非妖。晚摹瘗鹤兼山谷,别辟临池路一条。”康有为赞曰“大字之妙莫过于《瘗鹤铭》。因其魄力雄伟,如龙奔江海,虎震山岳”。
其艺术价值,怎么评价都不为过,而且历代书家也都有定论。让后人疑惑万分的,乃是其成书年代和作者。千年以来,文人雅士对此颇有争论,越是众说纷纭,其文化之谜萦绕的艺术魅力愈发超越时空界限,给人无限遐思。
《瘗鹤铭》的成书时代,有东晋说、南朝说和隋唐说;至于作者,说法更多。有人认为是东晋王羲之,一是因为其妻是镇江人,二是由于王羲之一生特别喜欢饲养仙鹤,设有“鹅池 ”,据说他喜欢从鹤的身姿中汲取灵感,并用于书法艺术。持此观点的有唐人孙处元,宋代黄庭坚、苏舜钦等,这些也都是书法文章大家。更多人认为铭文出自南朝梁人陶弘景,宋代李石在《续博物志》中就持这种观点,现代人也多认同这种观点。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陶弘景曾自号华阳,二是陶氏本人也是书法大家,精于隶、楷。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文人雅士惯常养鹤,而以魏晋南北朝时南人最盛,所以并不排除陶弘景也是一位养鹤雅士。此外,被传为作者的还包括了隋代的文人雅士和唐朝的王瓒、颜真卿、顾况、皮日休等。
最有趣的是,扬州学者卞孝萱先生曾写过一篇《<瘗鹤铭>之谜》的文章,他从“鹤与文学”、“碑版署名”、“干支纪年”、“文章内容”、“书法风格”等五个方面对《瘗鹤铭》进行考证,认为铭文时代应该在唐代古文运动取得胜利之后。他认为,铭文作者应该是几个普通的修道人,没有留下真实姓名。值得一提的是,卞孝萱先生的考证也确实为揭开铭文之谜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就是铭文中出现的江阴、丹阳两个地名。江阴之名,始见于南朝·梁绍泰元年(555 年);但是丹阳之名却是在唐代天宝之后。据此,他在《从地名学再论<瘗鹤铭>的写作年代》中认定铭文年代应为唐乾符元年。
客观地说,正是由于《瘗鹤铭》的各种争议,才使其艺术魅力大增。由于中国书法传承的特殊性,要想解开内中的文化密码也不是那么容易。众所周知,中国书法字体,汉代之前并无争议。但至汉朝,虽以隶书为准,但已见楷书雏形。据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魏晋南北朝时,北朝字体以汉隶为主,发展为魏碑;而东晋南朝,行楷已是流行。有唐一代,楷书发展到顶峰极致,颜真卿和柳公权是为代表,号称“颜筋柳骨”。就此而论,《瘗鹤铭》字体处于由隶到楷的转型期,笔者以为作者应属南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