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刊文:谁在臆造"中韩文化之争"?从中受益?

    新西兰《先驱报》文章

    原题:谁从“中韩文化之争”中受益


    韩国驻华使馆近日给《南方都市报》发来声明,对所谓韩国教授声称“诗人李白是韩国人”、“孙中山是韩国人”、“朝鲜族发明了汉字”等虚假报道“深感担忧,并予以关注”。声明指出,这些“中国文化被韩国”的报道,事后经查明大部分均无事实依据。有些报道是把某个人的观点当成韩国国民的普遍立场,扭曲事实真相并进行炒作。

    自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在联合国“申遗”成功开始,一场虚拟的“中韩文化之争”拉开了大幕。媒体早有解释,江陵端午祭的源起虽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关,但与端午节习俗并不相同。它主要是指当地的一种祭祀活动,祭祀的也多是韩国才有的神灵。

    在一些同源的文化圈,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有一些习俗虽然起源某地,但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交流中,会被周边的国家或地区吸纳和接受,并演变为本民族的独特习俗。然而,这种正常的文化发展状态,到了一些文化官员、专家和媒体的口中,却变成了一种竞争。事实上,这种臆造的“文化之争”背后是有利益驱动的,其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主管文化遗产保护的那些部门和机构,它们试图用假想的“文化之争”来推动对国内文化遗产的保护。

    宽容地看待各种国际文化现象,是一个大国应有的姿态。宽容意味着人们不再用各种极端的观点,来对待自己不理解的文化现象。宽容需要对文化现象做更多理性的思考,少一些仇视和敌意,多一些理解和温情。只有这样,才能把媒体资源用在那些值得批判的议题上,而不是打一些像“中韩文化之争”这样无聊的口水仗。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