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王锐/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日讯 在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答《经济日报》记者的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经济日报》从去年开始在“文化周末”版块设立了“关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到现在已经采访了3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个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市场开发度的问题。如果不进行市场开发,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在一个如何传承下去的问题,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面临着养家糊口的问题,如果不能为传承人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可能不会吸引年轻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但是如果市场开发的程度过高,又会违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请问王部长,如何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开发度的问题?
王文章:你提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需要准确把握的问题。目前在总体上,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把握是健康的、科学的。但是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过度开发利用。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把握上没有按照性质和不同的类型进行准确的把握。
一方面,有一些属于传统手工技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说年画、剪纸,就要按照积极保护的原则,进行生产性的保护,要把它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加以延续,通过这种项目的传承、生产和开发,使它产生经济效益,维持这些传承人的生活和再传承的经济基础。如果能够从中得到经济效益,传承就有了积极性。
另一方面,对一些民间信仰的项目,和其他濒危的传统音乐和传统表演艺术,目前抢救要放在第一位。比如说一些民间音乐很难传承,开发利用很难做到,首先是要抢救下来。我们知道,五十年代对《二泉映月》的抢救还是先录下来,现在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抢救、保护民间的表演艺术和传统音乐是普遍的手段,这不是开发的问题,是把抢救和保护放在首位。我想按照不同项目的性质加以区别对待,就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