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而新,苏而新” 贝聿铭为苏博设计新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苏博新馆


  在中国的博物馆中,苏州博物馆是另类,也是典范。不仅仅因为其精妙的设计,更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但又舒适自然的文化空间,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自在从容。上海世博会期间,人们到苏州旅游,不仅要去拙政园、狮子林、虎丘,苏州博物馆也是不容错过的一站。而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位老人,他就是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2009年12月18日,庆祝建馆50周年的苏州博物馆收到了一份来自大洋彼岸的生日礼物——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者贝聿铭发来的贺信。他在贺信中说:“值此苏州博物馆五十华诞之际,我谨代表我和全家向您们致以最诚挚的祝贺……苏州的传统文化对我一生影响至深。而设计苏州博物馆的4年使耄耋之年的我有机会加深与家乡的这份亲情。”


  在苏博新馆的建设过程中,贝聿铭5次来到苏州,亲临工地关注工程进展,他多次由衷地表示,苏州博物馆是他建筑设计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特殊的项目,是他“最心爱的小女儿”。


  苏博的历史


  1954年,江苏省博物馆筹备处在苏州成立,位于东北街上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成为筹备处所在地。1957年10月1日,江苏省博物馆成立;1959年,由苏州迁往南京。1960年元旦,苏州博物馆在忠王府旧址上正式建馆,占地面积1.1万多平方米,展厅面积2600余平方米。虽然忠王府在1961年就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忠王府已很难承担起一个现代博物馆的展陈功能。1998年,苏州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协商会议上,提出了建设一座新的苏州博物馆的议案。苏州市委、市政府立刻开始了这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筹备。


  请苏州人贝聿铭来设计


  由谁来担纲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大任呢?当然是苏州老乡、美籍华人贝聿铭。作为当代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特别擅长公共建筑设计。而他对苏州文化的深刻理解,更使他成为苏博新馆设计独一无二的人选。


  贝聿铭1917年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贻,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是其家族财产。10岁时他随父亲来到上海,随后在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他曾经如此回忆:“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我在那儿逐渐感受到并珍惜生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

  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最终确定在苏州古城内东北街与齐门路的相接处,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和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与贝聿铭家族的贝家祠堂所在地苏州民俗博物馆、狮子林连成一体。在自己曾经生活过的祖居地,为家乡设计一座博物馆,贝聿铭从来自家乡的信息中感受到了期望与亲切。


  2001年6月,苏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应贝聿铭之邀到北京参加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竣工落成典礼。在这次会晤中,相关人士表示,受苏州市人民政府的委托,邀请贝聿铭和贝氏建筑事务所担纲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中而新,苏而新”


  在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一座代表城市文化形象的综合性博物馆既需要有现代建筑的科学理念,又要体现苏州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85岁的贝聿铭接受了这个委托,他表示,在自己几十年的设计生涯中,苏州博物馆新馆不是最大的一个设计项目,但却是最具挑战性的项目。


  2002年4月28日,贝聿铭伉俪一行抵达上海虹桥机场,赶往苏州签约。第二天上午,他对苏博新馆地块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从苏博老馆所在的太平天国忠王府大殿,到介于新馆、老馆地块之间的肖王弄,从东北街忠王府到齐门路一带的街巷弄堂,他一边走一边看了整整两个小时。他反复强调,在城市建设中,建筑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规划和环境。


  2002年4月30日,贝聿铭与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两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等人进行了座谈。专家们表示,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有3条路子:第一是传承;第二是转化;第三是创新。他们认为,贝聿铭的想法非常好——苏州博物馆新馆要“中而新,苏而新”,既要有中国特色、苏州风味,又要现代化。


´,´

  2002年4月30日下午6时,贝聿铭与夫人卢爱玲、长子贝定中、次子贝建中、小儿子贝礼中,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东方艺术部主任屈志仁及助手等,来到苏州会议中心姑苏厅参加隆重的签约仪式——这是贝聿铭退休11年后再度出山签约进行设计。


  从2002年4月30日签约开始,到2006年9月22日苏博新馆开馆,贝聿铭一共5次回到苏州。


  “我是来工作的”


  2003年6月23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7月初,贝氏建筑设计事务所根据贝聿铭的设计,制作了苏州博物馆新馆模型,由美国运至苏州。8月6日至12日,方案模型在忠王府归来轩向苏州市民公示,成为那个炎热夏季中比天气更火爆的大事,苏州的老百姓们扶老携幼地赶到忠王府观看方案模型。在贝聿铭“不高不大不突出”“中而新、苏而新”的作品面前,93%以上参加投票的市民赞成新馆设计方案。2003年11月5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正式奠基。贝聿铭在奠基仪式的致辞中表示,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特别具有挑战性,忠王府在左面,拙政园在后面,要做到“中而新,苏而新”,与拙政园、忠王府打成一片,不容易。


  贝聿铭对这个“最心爱的小女儿”倾注了无限关爱。建设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他都会亲赴工地。为了清楚了解建设过程中会碰到的问题,还在地下建筑施工期间,他就要求建一间1∶1大小的地面建筑样板房。这间近100平方米的样板房,所有的建筑细节以及内部陈列,完全按贝聿铭的设计要求体现,他据此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并且对施工人员解释道:“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来造建筑,但将来观众看到的,很可能不是现在的大问题,而是现在的小问题。”由于苏博新馆是一座园林式博物馆,庭园和景观设计就变得非常重要,贝聿铭在庭园北部与拙政园共用一墙的水面边,创造性地“以壁为纸,以石为绘”,设计制作了一组片石假山。为了让切割后的石片具有自然原始的效果,贝聿铭亲自拿着专用火枪喷烧石片表面做实验。除了请助手多次赶赴外地寻找合适的石材,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来到苏州近郊的光福山区登山挑选景观树,用行动验证着他每次来苏州时都会说的一句话:“我是来工作的。”


  2006年10月6日,中秋节,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这是贝聿铭亲自挑选的日子。此前,他几乎每天工作10个小时左右,有一次忙到深夜1时,着凉感冒了,第二天他仍然嗓音嘶哑地出现在工作现场。


  2006年10月6日,从选址到建成历时9年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终于向世人揭开了面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给贝聿铭发来了亲笔贺信。原法国总理德维尔潘的夫人玛丽·洛尔女士、著名绘画大师赵无极等人出席开馆典礼。


  致辞时激动得语音哽咽的贝聿铭说道:“苏州的同乡们好!我也是苏州人!我离开中国已经73年了,但我的根还在中国、在苏州。我的家在苏州有600多年的历史……我想大概是5年前,你们请我,说可否在您的故乡做一点工作,我觉得这是应该的。我只是担心有没有这个能力,那时我是85岁……能够为苏州做一点工作我觉得机会难得,希望新馆的竣工对苏州是一个小小的贡献。”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