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博物馆展示气候变暖后人类“密封式”生活
“苍蝇面罩”是奥地利建筑事务所鲁克尔公司于1968年设计的一款 “环境变换器”。内置了若干视听过滤器,能够使声音失真,并将佩戴者的视线分散成不同的层面。
“漂浮城市”是建筑师文森特·卡勒博为气候难民打造的庇护所,即使海面升高席卷了很多世界上海拔较低的地方,人们仍能选择这个城市逃离厄运。
“悬浮空间”是奥地利鲁克尔公司1972年的另一款设计,它本身是一个人造球体,里面种有两棵棕榈树,两棵树中间悬着一张吊床,充分展示了人们如何在喧嚣的都市享受私密个人空间。
据德国《明镜》周刊5月28日报道,近年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主题之一,但真正为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却总是相对迟缓。为了警示人类对气候变化的慵懒态度,德国汉堡艺术与工艺美术博物馆近日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展览,展示了气候变暖灾难真正降临后,人类的生活将会如何。这场名为“气候胶囊”的展览从5月28日开始,展示了人类在洋面升高的海洋城市和其他人造的封闭式环境下的生活状态。
´,´
主办单位总结了一系列大胆的而又滑稽的方法,来应对增温后日益荒凉的世界。馆长弗里德里希·冯·鲍里斯指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辩论很多,但真正涉及解决方案的却极少。因此此次展览的重点是要警示人们,虽然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了很大危害,但现在补救还为时未晚,必须放慢甚至停止气温的增长趋势。
阿根廷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2005年创建的“飞行花园”,可谓是漂浮在城市上空的另类城市绿地。
博物馆在一份新闻稿中写道:“在大家寻求替代的解决办法时,有一类方法很少在公众场合讨论,那就是适应气候变化。” 在“气候胶囊”展览中,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都为此绞尽脑汁。比如建筑师文森特·卡勒博就采取了极端的逃避主义,他计划打造一个名为“利利帕德”的漂浮城市,这个城市将成为气候难民逃离海洋的一个庇护所。
芬兰艺术家伊尔卡·霍尔索的“自然博物馆”,是一组数码照片形成的蒙太奇,将我们现在看到的环境变成了一个个没有生命力的商品,所有森林和野生动物都移到室内变成了博物馆的展览品。
1960年,巴克明斯特·富勒和束基·萨达奥设计出了乌托邦式“曼哈顿上空穹顶”, 这个直径长达2英里(3200米)的玻璃罩罩在曼哈顿上空,无论冬夏都能够自动为纽约人调控温度、净化环境。
´,´
劳伦斯·曼斯特福设计的“塑料空间”,他幻想人们可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逃离外界恶劣的环境。
同时,此次展览还探讨了使用化学和物理措施来调节天气的想法。其中不乏一些颇具戏剧性的计划,最突出的代表就是1947年,美军人工合成的“云团”来减弱了加勒比飓风的实验。也有其他更常见的一些建议,比如将屋顶和街道刷上反光白漆,以减少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