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两千年42个石俑“苏醒”为东汉墓随葬品
近日,昌乐县乔官镇两名村民在修建蔬菜大棚整地时,挖出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块和一些刻有图案的大块石板,去掉石块上的泥土后,石块显现出人脸模样,感觉这些石块可能是文物,两村民便主动向该县公安机关报案。后经专家鉴定,出土的这批文物有42个石俑、5块画像石以及一批汉砖。5月28日、29日、31日,本报记者三赴昌乐进行采访,亲眼见到并触摸了这批在地下沉睡了2000年如今重见天日的宝贝。
赏宝
汉代石俑简约粗犷
5月28日下午,记者在昌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产业保护科科长丁露刚的陪同下,来到了昌乐县文物管理所。
一进文物管理所大院,记者便看到西院墙边立着一整块1米多高的条状石头,近前看到,这块石头被简单地刻成了人的形状,头顶尖尖的,像是戴着一个帽子;面部饱满,上面刻有一双“深邃”的大眼睛,一个扁平的鼻子,一张张开着的大嘴;双臂前曲,一上一下抱在胸前,像是捧着一把剑。
丁露刚指着这块石头说,这就是此次出土的石俑中的一个,是个武士俑,是用一块石头刻出来的,有1.2米高,因为太大太重,因此暂时没有放在文物收藏室里。
随后记者来到文物收藏室看到,这里摆放着一堆大小不一的石俑,大的有三四十厘米高,小的仅有15厘米左右,这些石俑石质不一,有石灰岩,有砂岩,颜色各异。从雕刻风格上看,用刀简约,形象古拙,刻线雕凿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这些造型简单的石俑中,一个雕刻很是精美、与真人头部基本等大的残缺的石俑头像格外惹人注目。该石俑采用浮雕的手法刻成,浓眉大眼,面部表情凝重祥和,模样极像是陕西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里的陶俑。
丁露刚介绍说,这些石俑都是近日在昌乐县乔官镇出土的,是以圆雕、阴线刻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技法完成的,具有简约洗炼,凝重粗犷等汉代特色。这些石俑首先选用长方形片石,再由两侧向内雕凿成大致的人形轮廓,然后采用阴线刻和减地淡浮雕相结合的技法,在人形轮廓的平面上雕刻出眉、眼、口、鼻、手、足、衣冠等细部,这种技法与汉画像石无多大差别,在造型上古朴凝重,少动感。
丁露刚说,现场同时还出土了一些画像石和砖块,有的画像石上雕刻着怪兽,有的雕刻着羊头,图像和花纹都十分精美。鉴于这些画像石很大很重,运输不方便,因此目前还没有运到文物管理所,而是暂存在农户家中。
丁露刚还告诉记者,此次乔官镇共出土了石俑42个,画像石5块,青砖若干,经山东省、潍坊市两级文史专家鉴定,这些文物均为距今2000年前的汉代的。
寻宝
老乡家中忙到深夜
说起寻得这些汉代石俑的经过,丁露刚兴奋得满脸泛起红光。
丁露刚说,5月12日下午,他接到昌乐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教导员苏传三的电话称,在乔官镇大南岩村一处岭地上,两位村民建蔬菜大棚整地时,挖出一些刻有图案的大块石板,感觉像是文物,便主动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得知这一消息后,丁露刚马上带领文化产业保护科的几位同事,跟随昌乐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一起赶往乔官镇大南岩村。
“当时我以为只有画像石,没想到到村民家里一看才发现,除了画像石外,还有很多石俑。”丁露刚说,他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凭经验他一眼就看出,那些石俑的雕刻风格应该是汉代的。他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批保存相对完整的汉代石俑,非常高兴。
“我们是傍晚6点多到那里的,晚饭也没吃,一直忙活到深夜11点多。”丁露刚说,当晚,他们对所有的出土石俑和画像石一一进行了造册登记,当夜返回县城时把“能带走的都带回来了”。
临行前,丁露刚再三嘱咐村民,一定要保护好这些出土文物,在得到村委干部和村民的保证后,他才返回了昌乐县城。
第二天一早,丁露刚一行人又到乔官镇大南岩村村南出土这些文物的现场进行了查看,在碎石中发现了一些带有精美纹理的汉砖。
“从出土的画像石、石俑等实物分析,这批文物应该是墓葬的随葬品,而墓葬应该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大墓,虽然墓主人的身份我们现在无法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是平常百姓人家,应该是当时地位较高的官员或是贵族,遗憾的是现场没有青铜器、陶器等随葬品出土。”丁露刚说。
探宝
藏身之地依山傍水
5月29日上午,在丁露刚及乔官镇文化站站长王效民的陪同下,记者一行来到昌乐县城西南40多公里的乔官镇大南岩村。
驱车行驶在田间小路上,记者远远地看见村南一处地势较高的岭地上搭建了一大片塑料大棚,顺着这片大棚一直往南,眼前出现了一片空地,东西长约30米,南北长约50米,整个空地上的黄土被翻得十分松散,里面掺杂着很多的碎石。
丁露刚告诉记者,石俑、画像石等文物就是在这片空地的位置出土的。
王效民介绍说,岭地的东面是桃花山,南面是小丹河,小丹河自西南方向流淌而来,绕过岭地,然后向北流去,造成岭地一面依山三面环水的地形,大概当年的墓主人或其后人就是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才决定将墓修建在这里的吧。
在空地的周围,堆积着不少石块和青砖,石质与头一天记者在文物管理所见到的一些石俑的石质相同。丁露刚捡起一块略有残缺的青砖指给记者看,青砖狭长的一面上均匀地分割为4个隔断,每个隔断的中央是两个同心圆圈,圆圈的四周是呈放射状的花纹。丁露刚说,这种花纹俗称“太阳纹”,是墓主人表达某种吉祥寓意的象征。
随后,丁露刚带记者来到一个大棚旁边,给记者展示了一个还没来得及运走的残缺的跪俑。这尊双腿蜷曲呈跪状的石俑上半身已经缺失,剩余的下半部分高约60厘米。跪俑怀抱一块石头,背面和侧面花纹精美。
“去年修宝通街的时候,曾挖出来一个跪俑,跟这个很像,那个跪俑怀抱的石头上写着‘此中人马,皆食天苍’字样。意思是,这里的人马以后不食人间烟火,只吃上天赐予的粮食,这种跪俑一般是摆放在墓道里的。这个跪俑抱的石头上可能也有类似的字,也可能没有字,现在看不出来。”丁露刚说。
鉴宝
出土文物数量罕见
丁露刚介绍说,与墓葬制度联系紧密的石俑,是两汉时期雕塑艺术中的重要门类,汉代石俑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面貌,俑像朴拙的风格,粗犷的雕刻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次出土的石俑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雕刻艺术十分有意义。
为了确定这些石俑的年代,他将石俑的图片以邮件的形式发给了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杨爱国。
5月17日,杨爱国通过邮件回复,要丁露刚先作为汉代遗物进行登记,并称在他的印象里汉墓中很少见到照片上的石俑,这次石俑出土数量如此多,很少见。
就这批出土文物的年代问题,5月31日上午,记者采访了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兼职教授、潍坊市博物馆研究员孙敬明。
“这些都是东汉时期的石俑,这么多,很好啊。”孙敬明看到石俑的照片后对记者说,“这种武士俑应该是在地上面的,作为墓葬的地表标志,类似于后来的翁仲,在地面上的‘神道’两旁站立,捍卫墓主人的灵魂,小的石俑应该是用于墓中随葬的。”
孙敬明说,石俑的用途与陶俑是一样的,用于供墓主人驱使服务,预示墓主人可以像生前一样继续享受这些人的服务。“有管饮食的,有管乐舞的,有管田园的,就是一切为墓主人饮食起居服务的俑。”孙敬明通过观察石俑的面部后告诉记者,这些石俑看起来都是高鼻深目的胡人形象,这也反映了当时汉族人战胜少数民族后,对他们进行驱使和奴役。
孙敬明说,一次性出土40多个汉代石俑,这在国内是极为罕见的。根据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品推断,这应该是一个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的大型墓葬,墓主人生前应该是当地的官宦或贵族。他推测墓中应该还随葬有一定数量的陶器、青铜器和铁兵器等随葬品。
孙敬明分析说,这个墓葬可能历史上已被盗多次,因此墓中原来丰富的随葬品已经没了踪影,只残留下这些在当时没有收藏和经济价值的画像石和石俑。
“为什么我们现在见不到青铜器、陶器等随葬品,而石刻比较多呢?这是因为石刻大多雕凿得比较粗糙,当时来说,不像青铜器和陶器那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此外,石刻与青砖即使从墓中盗出,当时也难以找到买家。”孙敬明说,画像石和石俑一般比较沉重,不便搬运,这也是它们得以留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孙敬明告诉记者,此次昌乐县乔官镇出土的这批石俑对于研究潍坊市两汉时期的墓葬形制、陪葬制度、宗教民俗、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昌乐县、安丘市目前已出土数量众多的汉画像石,凿刻精美,国内闻名。此次一次性出土40多个石俑,无论从国内还是当地来看,都属于重要的考古发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