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清代名家篆隶书法作品展》在浙江省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月1日,《篆分意度——馆藏清代名家篆隶书法作品展》在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展,本次展览,精选了浙江省博物馆藏清代五十多位篆隶名家的作品六十余件,数量虽然不多,但皆为清代篆隶书法作品之精华,其中不乏郑簠、金农集、桂馥、黄易、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邓石如、杨沂孙等名家的精彩之作,集中体现了清代篆隶书法的造诣和成就。

  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碑学书法的兴起打破了帖学的长期垄断,使古老的篆隶书法获得了新生。在清代碑学书法兴起的过程中,隶书充当了先锋的角色。清初隶书的代表人物当推郑簠、金农。郑簠取法《史晨》、《曹全》,又融入楷行之法,终成自家面貌;金农则在郑簠隶书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推波助澜,以别出新意的“漆书”一体,成为清隶高潮的前奏。在碑学书法理论的构建过程中,习碑的实践活动也在逐步深化,不断涌现出创作实践的成功者。以邓石如、伊秉绶的出现为标志,清代隶书达到了鼎盛,而后善隶书家层出不穷,等不一而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石学的兴起,为书法的变革提供了文化基础,学者在研究古文字的过程中,对古老的篆书一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清代篆书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家当推邓石如。他广泛吸收了秦汉以来诸如碑额、瓦当、印玺等书体,并加以融会变化,首先将具有书写意味的笔法引入篆书,打破了前人“玉箸篆”用笔单一的积弊,创造出了一种流美、宛丽、遒劲的篆书新风。此后,杨沂孙以金文入篆,又为篆书的发展另辟一新境。有清三百年间,篆书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这门沉寂了千百年的书法艺术重新焕发出了蓬勃生命力。

  此次《篆分意度——馆藏清代名家篆隶书法作品展》,省博物馆研究人员将馆藏的清代篆隶作品进行了系统归类和研究整理,并将研究成果集中展现给大家尤其是广大篆隶书法爱好者。通过这个展览已足窥清代篆隶书法演进与发展之一斑。现在,就让我们畅游于笔墨与线条的海洋,领略篆分意度,开启这趟艺术鉴赏之旅。(浙江省博物馆 鲍亦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